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方式、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發揮好森林“寶庫”作用,增強持續發展潛力和后勁?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開展綜合經營,統籌“水庫”擴容、“錢庫”增收、“糧庫”增產和“碳庫”增效聯動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以系統化治理筑牢森林“水庫”。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樹木、森林、水流串聯起諸多要素。構筑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從涵養水源入手。各地聚焦重要生態保護區、江河源頭區、水土流失區等重點區域,增強水源涵養功能。同時,充分發揮林長制、河長制的作用,以自然地理單元為基礎,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以
河北承德塞罕壩林場為例,該林場是由三代人接力建造的世界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每年可為灤河、遼河下游地區涵養水源、凈化淡水2.84億立方米。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多年“雙增長”,森林面積由10年前的31.2億畝增加到34.65億畝,森林覆蓋率由21.63%提高到24.02%,森林蓄積量由151.37億立方米增加到194.93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同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縮減”,美麗中國生態根基進一步夯實。
二是以產業化經營打造森林“錢庫”。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森林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為實現林業高質量發展開闊了思路。各地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通過政府主導和
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森林多種功能,在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上下功夫,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
浙江省創新推出強村公司等模式,推動生態旅游資源統一開發,有效帶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全省2278家強村公司,入股行政村11280個,2023年實現總利潤21.7億元,村均分配收益15.4萬元。
貴州省黔西南州依托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做精做細“旅游+”文章,創建15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4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形成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今年春節期間,共接待游客542.33萬人次,同比增長14.71%;旅游綜合收入52.49億元,同比增長20.51%。
三是以特色化發展豐盈森林“糧庫”。我國34億多畝森林、8000多種木本植物蘊藏著豐富的食物資源,是公認的糧庫、油庫。向森林要食物,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能夠有力增強食物供給能力。各地深入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經濟林生產基地,提高森林食品生產能力,取得顯著成效。
福建省森林面積1.21億畝,森林覆蓋率65.12%,自然分布植物5550種,近年來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木本糧油,2023年林下經濟利用面積超3000萬畝,產值超800億元。
黑龍江省聚焦“高寒植物,高倍營養”產品定位,打造“九珍十八品”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目前已有39個企業的94款產品入選。
四是以市場化手段激活森林“碳庫”。森林具有多重價值,儲碳是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重要內容。各地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通過集體林權流轉、森林資源外包托管等方式,深入開展植樹造林,優化樹種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固碳增匯能力。目前,全國森林植被生物量218.86億噸,林草植被總碳儲量114.43億噸。在國家核證自愿
減排量(
ccer)林業
碳匯項目基礎上,多層次林業碳匯交易機制不斷完善。
江西省撫州市推行“綠寶”
碳普惠制,平臺上線四大類24種個人低碳場景以及單位
節能改造項目、零碳會議等8種單位低碳場景,累計實現碳普惠核證減排量1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作者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