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陽高照,蟬鳴晴空,家住
安徽的孫飛飛驅車數百公里,來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日照海邊。“沒見過這么長這么美的海岸線。我早上和妻子去趕海,下午陪女兒挖沙。”雖然同樣的日程已重復兩天,但孫飛飛一家仍意猶未盡。
曾經,日照海岸線備受飛沙、養殖污染等生態
問題困擾,尤其是海灘上一個個養殖池,把海岸割裂得七零八落。
日照北部海岸曾被民間戲稱為“大沙洼”。這里有“三寶”:飛沙、海霧和“小咬”(飛蠓)。20世紀末,為解決固沙
難題,當地根據“大沙洼”多水多沙的情況,挖出1.5米深的排水溝,并用挖出的沙子堆成臺田用于植樹。隨著棵棵黑松、水杉站穩腳跟,“大沙洼”成為國家森林公園。夏日漫步其中,微風拂面,樹影斑駁,格外涼爽。
海岸線治理,還讓當地產業從有到“優”。在日照市禹海紅旗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一尾尾石斑魚靜棲池底,水質情況一目了然。“傳統養殖模式中,養殖尾水直排大海,營養物白白浪費,污染物欠缺處理,對海岸線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公司總經理趙奎峰說,在政府
政策和資金扶持下,公司采用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對養殖廢水中的營養物質進行收集利用,對污染物進行降解處理,養殖尾水排放量由養殖水體的3倍降到十分之一。
日照市已累計撥付7000萬元扶持資金,開展現代漁業園區建設,規劃建設了多個現代漁業園區,促進海水養殖產業化、規范化發展。同時,開展現代漁業園區連片治理,實施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池塘沉淀凈化及生物處理,實現養殖尾水精準高效處置。
在修復整治海岸線的基礎上,當地遵循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建設陽光海岸綠道、發展文旅產業。一條約28公里長的綠道循岸線、連山海、穿松林、過村居,串聯起萬平口景區、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兩城河口濕地等自然人文節點,形成獨具特色的濱海慢行網絡,給市民和游客帶來“空中走”“畫中游”的體驗。
鍋爐房改造成的游客中心、蓄水池改造成的潛水教室、育苗廠房改造成的咖啡廳……昔日養殖產業遺存正以另一種面貌呈現在游客眼前。
“分割沙灘的養殖池不見了,被海風卷著跑的沙子也在岸邊安了家,海岸線重新成為風景線。”市民張舒童把家鄉的變化看在眼里。大學畢業后她返回家鄉,以一名導游的身份支持家鄉的旅游產業。
海邊民宿爆滿,社交平臺上陽光海岸綠道好評如潮,持續推進的海岸線治理厚積薄發,反哺日照的文旅產業。日照憑借愈發靚麗的海岸線,躋身熱門海濱旅游城市。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數據顯示,7月以來,日照市共接待游客2160余萬人次,其中省外游客量達826.5萬人次、占比為38.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串起日照海濱生態與發展的不只是海岸線,還有多年來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日照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管恩余說,當地將加大自然岸線保護力度,嚴格自然岸線執法監管,強化沙灘穩定性監測,及時掌握岸線動態變化。積極爭取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大力推進南部海岸線整治修復,堅決守護好“藍天、碧海、金沙灘”。
傍晚時分,行走在萬平口景區海灘,習習海風洗去酷暑的燥熱。在路邊民宿的二層小樓上,人群集聚,音樂漸起:“等一個自然而然的晴天,我想要帶你去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