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我國建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碳市場

2024-8-5 13:59 來源: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7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國能源報》記者在會上獲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目前已滿3年,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全國碳市場包括強制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愿性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兩個部分。強制碳市場對重點排放單位排放行為進行嚴格管控,自愿碳市場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獨立運行,又同向發力、互為補充,并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有機銜接,共同構成全國碳市場體系。

強制碳市場實現預期建設目標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介紹稱,經過3年建設運行,全國強制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順利完成兩個履約周期,實現預期建設目標。

一方面,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框架。國務院印發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態環境部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三項管理規則,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指南、配額分配方案等文件,共同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體系。建成了“一網、兩機構、三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一網”是指建成“全國碳市場信息網”,集中發布全國碳市場權威信息資訊。“兩機構”是指成立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交易機構,對配額登記、發放、清繳、交易等進行精細化管理。“三平臺”是指建成并穩定運行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交易系統、管理平臺三大基礎設施,實現了全業務管理環節在線化、全流程數據集中化、綜合決策科學化。

另一方面,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建立碳排放數據質量常態化長效監管機制,優化核算核查方法,對企業排放關鍵數據實施月度存證,實施“國家—省—市”三級聯審,充分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智能預警,消除數據問題隱患。創新建立履約風險動態監管機制,督促企業按時足額完成配額清繳,目前企業均建立碳排放管理內控制度,管理水平和核算能力顯著提升。

碳市場活力穩步提升。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4.65億噸,成交額約270億元。交易規模逐步擴大,第二個履約周期的成交量和成交額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分別增長19%和89%,且第二個履約周期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參與交易的企業占總數的82%,較第一個履約周期上漲近50%。同時,碳價整體呈現平穩上漲態勢,由啟動時的48元/噸,上漲至7月26日收盤價91.6元/噸,上漲了90.8%。

自愿碳市場制度框架構建完成

裴曉菲指出,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于2024年1月正式啟動,目前制度框架體系已構建完成,減排項目和自愿減排量即將進入申請登記的窗口期,鼓勵更廣泛的行業企業參與碳減排行動。

去年3月,生態環境部面向全社會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共征集到361項方法學。經過科學評估遴選,按照社會期待高、減排機理清晰、數據質量有保障、社會和生態效益兼具、可以實現有效監管等原則,首批發布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4項方法學,支持林業碳匯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發展。

為保障產生真實、持久、有額外性的減排效果,加強數據質量管理,生態環境部充分考慮各領域自愿減排項目可能的風險點,在項目方法學中增加了項目審定和減排量核查技術要點,提升項目業主和審定與核查機構數據質量管理的針對性。在此基礎上,探索計量數據在線聯網管理的可行路徑,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數據實時校驗,從數據源頭保障項目和減排量質量。

生態環境部明確強調,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和減排量必須滿足真實性、額外性、唯一性、保守性等基本要求。真實性表示核證自愿減排量真實存在并且準確可靠。額外性是指自愿減排項目的實施有助于克服內部收益率、融資、關鍵技術障礙,并且項目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低于基準線排放量,或者溫室氣體清除量高于基準線清除量。唯一性是指項目未參與其他溫室氣體減排交易機制,不存在項目重復認定或者減排量重復計算的情形。保守性是指在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減排量核算或者核查過程中,難以對相關參數、技術路徑進行精準判斷時,采用保守方式進行估計、取值等,確保項目減排量不被過高計算。

進一步豐富交易主體和產品

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顯示,全國碳市場壓實了企業碳減排主體責任,在全社會樹立了“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識。重點排放單位基本都開展了元素碳含量實測。通過推動企業靈活減排,碳市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的導向作用日益顯現。2023年全國火電碳排放強度(單位火力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電力碳排放強度(單位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

碳定價基礎性作用初步發揮,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4月24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收盤價首次突破每噸百元。碳排放權的綠色金融屬性獲得越來越多金融機構認可,碳排放權交易價格為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配額質押等錨定了基準價格,撬動了更多綠色低碳投資,促進火電行業能效提升、能源結構調整,顯現出對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裴曉菲指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堅持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擴大行業覆蓋范圍,發布更多領域的方法學,豐富交易主體和產品,探索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配額分配方式,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與合作,著力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