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公布了2024年8月復旦碳價指數結果。此次公布了2024年8月全國
碳排放配額(簡稱CEA)價格指數、2024年12月CEA價格指數、2024年8月全國
ccer價格指數以及I-REC價格指數。
研究中心模型計算得出,2024年8月全國碳排放配額(CEA)的買入價格預期為85.00元/噸,賣出價格預期為91.09元/噸,中間價為88.05元/噸;買入價格指數為212.50,下跌7.37%;賣出價格指數為205.53,下跌4.94%;中間價格指數為208.84,下跌6.12%。2024年12月全國碳排放配額(CEA)的買入價格預期為97.53元/噸,賣出價格預期為104.13元/噸,中間價為100.83元/噸;買入價格指數為182.48,賣出價格指數為178.84,中間價格指數為180.53。同時,2024年8月全國碳
市場履約使用中國核證自愿
減排量(CCER)的買入價格預期為83.23元/噸,賣出價格預期為88.83元/噸,中間價為86.03元/噸;買入價格指數為209.23,上漲0.61%;賣出價格指數為213.70,上漲2.80%;中間價格指數為211.51,上漲1.73%。
據悉,研究中心還公布了2023-2027年生產的I-REC價格預期,覆蓋了水電、小水電、風/光三類I-REC。
水電類型的I-REC價格方面,預期2024年8月交易的,在2023年-2027年生產的水電I-REC劃轉價格預期分別為0.83元/MWh、1.20元/MWh、1.63元/MWh、1.85元/MWh、2.10元/MWh,劃轉價格指數分別為33.11、36.59、40.43、51.53、76.13。而預期2024年8月交易的,在2023年-2027年生產的水電I-REC注銷價格分別為1.37元/MWh、1.72元/MWh、2.17元/MWh、2.38元/MWh、2.63元/MWh,注銷價格指數分別為45.01、45.37、47.68、57.33、80.01。
小水電類型的I-REC價格方面,預期2024年8月交易的,在2023年-2027年生產的小水電I-REC劃轉價格預期分別為1.28元/MWh、1.70元/MWh、2.18元/MWh、2.53元/MWh、2.72元/MWh,劃轉價格指數分別為40.31、39.53、39.84、60.94、67.53。而預期2024年8月交易的,在2023年-2027年生產的小水電I-REC注銷價格分別為1.77元/MWh、2.22元/MWh、2.70元/MWh、3.08元/MWh、3.25元/MWh,注銷價格指數分別為47.92、45.39、44.53、65.01、71.16。
風/光類型的I-REC價格方面,預期2024年8月交易的,在2023年-2027年生產的風/光I-REC劃轉價格預期分別為3.17元/MWh、4.11元/MWh、4.70元/MWh、5.52元/MWh、5.70元/MWh,劃轉價格指數分別為44.67、35.78、36.15、46.03、66.41。而預期2024年8月交易的,在2023年-2027年生產的風/光I-REC注銷價格分別為3.81元/MWh、4.64元/MWh、5.25元/MWh、6.13元/MWh、6.37元/MWh,注銷價格指數分別為49.73、38.42、38.65、47.18、69.53。
對比2024年7月I-REC價格指數,可以看出本月各類I-REC價格走勢出現一定分化。水電I-REC價格漲跌參半,2023年與2026年生產的水電I-REC下跌,其余各年度價格上漲,價格區間有所擴大。而小水電I-REC和風/光I-REC普遍發生下跌。
數據中心是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當前我國能源消耗增速較快的領域之一。為推動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加快
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支撐完成“十四五”能耗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7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聯合印發《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其中指出,在具備穩定支撐電源和靈活調節能力的基礎上,引導新建數據中心與可再生能源發電等協同布局,提升用電負荷調節匹配能力。鼓勵數據中心通過參與綠電綠證交易等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鼓勵有關地區探索開展數據中心綠電直供。到2025年底,算力
電力雙向協同機制初步形成,國家樞紐節點新建數據中心綠電占比超過80%。
7月全國
碳市場價格下行,全球主要碳市場成交量整體收縮
在發布環節,研究中心總結了7月全國碳市場的運
行情況:第一,價格方面,2024年7月CEA的日均收盤價為89.62元/噸,相較于6月的日均收盤價93.58元/噸下跌4.23%。本月CEA收盤價在86-92元的區間內浮動,上半月橫盤震蕩,下半月波動上行。第二,成交量方面,本月
碳配額日均成交量為15.75萬噸,較6月日均成交量的20.98萬噸下降近四分之一。但單日成交量基本均居于萬噸量能水平之上,最高近60萬噸,市場交易整體運行較為平穩。
7月21日,由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的《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在武漢“中國碳市場大會2024”上正式發布。《報告》指出,碳市場是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
政策工具,對碳定價發揮基礎性作用。經過3年的建設運行,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制度框架體系基本完成,
法規保障得到加強,配套技術規范不斷完善,為碳市場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報告》還對未來碳市場的建設方向進行了展望,主要包括重點支持生態系統
碳匯、可再生能源、甲烷控排、節能增效等項目發展,推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應用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碳市場的創新發展,正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激勵市場主體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據研究中心介紹,全球碳市場7月運行總體特征如下:
第一,全球主要碳市場成交量整體收縮,各市場成交量均出現不同幅度下降。歐盟碳市場7月日均成交量環比下降4.05%;英國碳市場7月日均成交量環比下降16.28%;韓國碳市場7月日均成交量環比下降25.00%。
第二,全球主要碳市場月內價格走勢各異,各市場價格環比漲跌不一。歐盟碳市場7月日均成交價環比下跌1.17%;英國碳市場7月日均成交價環比下跌9.98%;韓國碳市場7月日均收盤價環比上升2.09%;新西蘭碳市場7月日均收盤價環比上升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