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7 17:12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上周,我國首個注冊國際碳盤查師培訓課程在京開辦。這不僅代表了我國將就此誕生一個新興的職業——碳盤查師,同時也預示著我國的低碳經濟正在逐漸升溫。由于目前歐盟經濟衰退,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也在加大,企業生產經營舉步維艱,一些石油和化工企業對于低碳經濟和碳減排不夠重視。
然而,低碳經濟并沒有因此而放慢前進的步伐。本月內北京和上海兩地政府相繼表示,將在2013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6月份國家發改委印發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去年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凡此種種,無一不在提醒企業:低碳經濟浪潮已經襲來,碳減排應早做準備。
企業碳減排意識薄弱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和眾多的矛盾焦點,田雨和魯傳一都認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應作為最根本的出路,而企業將是這一進程的主力軍,但目前我國的石油和化工行業的企業對于碳減排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認識還有待深入。
中國企業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的認識起步較晚。盡管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和領先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減排效果,但是整體而言,大多數中國企業還沒有從戰略角度來思考低碳發展問題,也沒有以全球視野來研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觀念的轉變比技術的應用更為重要。”魯傳一強調。
我國化工企業在提到核心競爭力的時候,想到更多的還是技術、是人才,很少將節能視為競爭力的一部分。事實上,隨著中國技術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許多產品的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正在逐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今后要想大幅度提升企業競爭力,僅靠技術水平的提升空間已經不大。而在節能和碳減排方面,雖然我國的能源利用率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還很大,但潛力巨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將是未來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人才技術儲備早動手
企業要關注低碳政策、法規和標準的未來走向,緊密跟蹤此領域的政策發展并且評估其對自身商業活動的影響;在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控制能耗、提高能效不僅是現階段碳減排最優選擇之一,也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各類能效技術投資回報期較短;企業還應該進行適應氣候變化的風險評估,建立一套可靠的碳足跡測量系統來實施碳足跡測量和披露,并加強碳資產管理。
全國化工節能(減排)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文堂也談了他對碳減排工作的理解:“碳減排是指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抑制全球氣候變暖,保護大氣環境。這與節能的目標是一致的,同時節能和碳減排是密不可分的,在管理模式、運作程序上也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最重要的是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70%的溫室氣體效應是由二氧化碳導致的,而二氧化碳主要是在能源的使用過程中排放的。碳減排工作目標的實現,90%的工作是靠節能來實現的。”
目前,我國碳減排還處于起步階段。從宏觀層面講,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完善和細化,我國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國家標準,“十二五”碳減排的目標只是一個框架,還沒有分解落實到地方和企業;從微觀層面講,企業對于碳減排意識還比較薄弱,對其重要性和迫切性還缺乏足夠的重視。他提醒說:“根據節能工作的經驗,我國的碳減排進程會在未來幾年加速。我國的石油和化工相關企業要未雨綢繆,在碳減排專業人才培養、技術儲備以及碳資產管理等方面盡早做好準備工作,爭取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