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時節的黃土高原,綠意從眼前延伸到遠方。溝溝壑壑中,一座座淤地壩攔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高低錯落,盤繞在山峁間。
“這里曾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現如今不僅不再向黃河輸送泥沙,還成了綏德縣山清水秀的‘后花園’。”在
陜西省綏德縣辛店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黃河水土保持綏德治理監督局生態工程建設科科長高健健說。
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綏德縣有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最典型的地形地貌,地表破碎程度非常高,幾乎沒有平整的塬面。辛店溝是無定河中游左岸的一級支溝,也曾是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多年來,當地通過開展水土流失規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效益等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為黃河筑起一道綠色屏障。
在坡地上,以修建水平梯田為主,結合草田輪作,適當發展果園,改變地形,改良土壤,制止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在溝谷坡地上,以營造灌木林為主,相應發展用材林和人工牧草,增加植被,穩定溝坡,防止沖刷;在溝谷中,修筑以防洪、攔泥、生產相結合的大、中、小型淤地壩……辛店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總結出了“三道防線”綜合治理模式,簡而言之,就是“梁峁修田建園戴帽子、溝坡植樹種草披褂子、溝底打壩淤地穿靴子”。這種模式在陜西、
山西、
內蒙古等多個省份的小流域治理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如今,綏德縣辛店溝流域的治理面積達到80%,林草覆蓋率達到75%以上,土壤侵蝕量減少80%,基本實現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溝、清水長流”的生態治理效果,成為黃土高原實現“由黃變綠”、黃河水“由濁變清”的一個縮影。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總工程師喻權剛表示,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是黃河治理的“牛鼻子”。多年來,黃河流域管理機構和地方黨委、政府,聚焦減少入黃泥沙、減緩下游河道淤積、保障黃河安瀾,把水土保持作為生態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常抓不懈,取得了顯著成效。
“滾滾黃河里沒有咱高西溝的泥。”陜西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村人的這句話,道出了他們引以為傲的綠色巨變。高西溝村,也在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誰曾想到,眼前“層層梯田盤山頭、片片林草蓋坡洼”的高西溝村,過去是“早上湯,中午糠,晚上碗里照月亮”,土地瘠薄、十年九旱。
經過多年奮斗,高西溝村現在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典型樣板。高西溝村原專班負責人周文東介紹,村里現有生態林2300畝,經濟林1000畝,大小淤地壩126座,林草覆蓋率達70%。
近年來,高西溝村大力發展高效旱作節水農業項目。通過光伏發電,將溝道壩內的蓄水提至軟體水窖,對低位地塊進行滴灌和深層滴滲灌補水,解決了谷子、蘋果生長關鍵期的缺水
問題。據介紹,項目區畝均節水30%、節膜25%、節肥20%、節勞20%、增產30%,實現了“蓄住天上水、留下地表水、用好土壤水、少采地下水”,有效促進了糧食穩產增產、農業綠色高效、農民持續增收。2023年村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470元。
防風固沙,減少風力侵蝕,是水土保持的另一個戰場。在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林場,場長羅向軍告訴記者,眼前這片樟子松林距榆林城區16公里,這一區域曾經是黃沙漫漫,周邊有大小連綿的沙丘上千座。“如今,荒漠變成11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為榆林市主城區構筑起綠色防沙屏障。”
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經過持續治理,榆林的林草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現在的36%,全市沙化土地治理面積達到1701.5萬畝,占全部沙化土地的93%,860萬畝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沙區植被平均覆蓋率達到60%。陜西因此成為我國第一個“拴牢”流沙的省份。
圍繞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陜西省相繼啟動一系列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2023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56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較2022年減少1261平方公里,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土保持率增加0.61%,達到70.15%。與此同時,陜西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65個國控斷面中優良水體比例達95.4%,黃河干流(陜西段)連續兩年全線水質達到Ⅱ類。
喻權剛告訴記者,除了生態,黃土高原生態系統的固碳量也在變化。“隨著林草覆蓋率和質量提升,黃土高原已由‘碳源’轉變為‘
碳匯’,固碳增加量主要集中在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