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是一項社會工程,據統計,2022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2.44億噸,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9%。擁有超2100萬人口的成都,如何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生活垃圾怎樣變“廢”為“寶”?城市中的垃圾站,如何做到更便捷?
6月26日,第5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以下簡稱“環博會”)暨2024西部生態環境創新技術大會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正式拉開帷幕,環博會吸引了來自德國、英國、美國、日本等9個國家的359家環保企業。在26-28日期間,環博會還將集中展示水與污水處理、固廢處理處置、大氣污染治理、環境監測與檢測等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的新材料、新產品、新設備、新技術及解決方案。
走進環博會5、6號展廳連接廳,一座以綠色為主色調的“
碳中和”垃圾分類小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在成都,‘碳中和’垃圾分類小屋今年累計回收了約1470噸的垃圾,目前已在成都市錦江區獅子山街道、金牛區朗潤路等點位投放30余家門店。”
四川碳拾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宣傳部專員杜麗婧介紹,“具體而言,市民可以將紡織類、
玻璃類、塑料類、金屬類、廢紙類等垃圾進行分類,通過門店的‘碳中和計量儀’對回收物品進行稱重、實時計量、預測碳抵消碳中和量,并生成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市民就能獲得現金和碳積分獎勵,“其中,獲取的碳積分可以在‘碳拾光’平臺以及成都‘碳惠天府’綠色公益平臺兌換景區門票、
公交卡等日用品,進一步調動更多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杜麗婧表示。
市民在前端進行分類,經過處理后的垃圾,還有哪些妙用?“在后端,垃圾會經過分選、拆解、破碎、打包,根據原材料的類別重新處理、再生產。”杜麗婧介紹,“我們還設立了‘碲化鎘’發電玻璃拼裝而成的碳拾光綠電小屋,實現
電力自給自足,其中,部分‘碲化鎘’發電玻璃的原材料,就可以從回收的垃圾中進行提取,從而形成完整的綠色環保自循環體系。”
事實上,讓垃圾變“廢”為“寶”,成都已有不少社區、街道正在實踐。位于成都高新區芳草街道的芳草靜脈家園,就讓廚余垃圾“搖身一變”成為飛機燃料。
“去年1月,芳草靜脈家園正式投入運行。作為垃圾分類一體化中心,轄區內的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以及大件垃圾都會在這里‘集合’。”芳草靜脈家園運營方高建環衛公司管理人員傅江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針對廚余垃圾,芳草靜脈家園裝配了一套油水渣三相分離減量工藝的處理設施。“通過就地處置,轄區內廚余垃圾有效減量率65%,其中油脂分出率3%、水分分出率62%、剩余固渣率35%。每噸廚余垃圾通過處理后,能夠得到約30公斤毛油,65公斤左右蛋白質飼料,150公斤左右的蟲糞有機肥料,轉化率達到約25%。”傅江介,其中,毛油還可以提煉成工業潤滑油和生物柴油添加劑,驅動萬里高空的飛機載客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