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自然資源部首次發布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4-6-13 13:38 來源: 自然資源部網站 |作者: 趙寧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部編制完成《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于6月8日正式發布。這是自然資源部首次發布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公報》顯示,近年來我國海洋生態狀況總體穩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十年來,我國近岸海域表層海水鹽度、底層海水溶解氧濃度、酸堿度、化學需氧量濃度總體穩定,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波動下降。近五年來,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和多樣性指數總體保持穩定。重點監測的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以優良為主,河口和海灣生態狀況基本穩定,海島生態狀況穩中有升。

《公報》分析了當前面臨的海洋生態災害和問題。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等因素影響,2023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72毫米,處于有觀測記錄以來高位,海岸侵蝕在局部區域較重,夏季近海表層水溫較常年偏高0.8℃。赤潮發現次數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減少,滸苔綠潮、河口低氧等生態災害和生態問題仍然存在。

自然資源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海洋觀測監測能力不斷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達、浮標、船舶、無人機、衛星遙感于一體的“陸海空天”綜合觀測監測網。監測要素涵蓋海洋生物、水文氣象、水體環境、沉積環境,監測區域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我國管轄海域,重點關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態系統分布區以及生態災害高風險區。這些工作是編制《公報》的基礎。《公報》反映了我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階段性成效,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得到根本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壓力日益增加,為進一步守住海洋生態安全邊界和底線,自然資源系統將從四方面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一是優化海洋國土空間布局。探索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分類管理,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嚴格保護自然岸線,建立健全自然岸線管控制度。

二是強化海洋開發利用管理。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積極拓展海洋利用空間,減緩近岸海域資源與生態壓力,嚴格管控圍填海,健全用海用島監管體系,落實海域使用者生態用海責任。

三是完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加快建設監測網絡,提升衛星、無人機、原位在線等新型監測手段應用水平,發展生態狀況評價和風險預警技術,不斷豐富海洋生態預警監測產品。

四是加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強化自然岸線、無居民海島、重要濱海濕地、重要海洋生態廊道,以及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加強互花米草、滸苔綠潮等聯防聯治。強化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完善生態修復多元化投入機制。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