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顯著,特別是在夏季,極端高溫天氣頻繁出現,給許多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以今年為例,北半球才剛入夏不久,東南亞多個國家就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熱浪侵襲。其中,印度多地氣溫連續數日超過45℃,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了50℃,超過200人因高溫死亡。這些悲劇事件再次敲響了氣候變化的警鐘,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一全球性的危機。
以下是關于全球極端高溫的最新數據,這些數據揭示了極端高溫的嚴重性和廣泛性,也提醒我們必須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來應對這一挑戰。
極端高溫記錄不斷刷新
1、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C3S)近期發布的氣候公報,2024年5月全球平均地表氣溫比1991—2020年平均水平高出0.65℃,比1850—1900年工業化前的平均水平高出1.52℃,這標志著全球單月平均氣溫已經連續近一年突破《巴黎協定》設定的1.5℃全球變暖閾值。
2、到目前為止,與工業化前時期相比,世界已經整體變暖了1.2℃左右。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數據表明,在2006年至2015年的10年中,全球20%~40%的人口已經經歷過至少一個季節的超過1.5℃的高溫。
3、根據氣候中心、紅十字與紅新月會氣候中心和世界天氣歸因組織(WWA)等多家機構發布的一項聯合分析,2023年5月15日至2024年5月15日期間,90個國家發生了76次極端熱浪,包括非洲薩赫勒地區、非洲之角,東南亞的泰國、緬甸、越南和菲律賓,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等。其他研究則顯示,2016年至2020年期間,全球平均每年發生98次熱浪,與1979年至1983年的平均每年75次相比大幅增加。
4、在過去的12個月里,氣候變化平均增加了26個極端高溫日。在一些國家,極端高溫天數呈指數級增長。以美洲國家為例,蘇里南的極端高溫天數超過158天,厄瓜多爾超過170天,薩爾瓦多超過148天,圭亞那超過141天,巴拿馬超過137天。
5、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至2028年,預計每年的全球平均近地表氣溫將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1.9℃。在未來5年中,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時期高出1.5 °C的可能性為47%,至少有一年的全球年平均溫度暫時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C的可能性為86%。
6、通過化石能源進行發電和供熱是全球變暖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世界能源統計評論》顯示,在過去的50年里,全球化石燃料消費量增加了一倍多,2023 年,三種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都創下了歷史新高。
7、厄爾尼諾現象也是加劇全球變暖的原因之一。以菲律賓為例,相關研究顯示,在厄爾尼諾現象期間,預計每10年會出現一次超過40℃的熱浪,在沒有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的其他年份,每20年會出現一次類似熱浪。不過,如果沒有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只靠厄爾尼諾現象,這樣極端的高溫也是幾乎不可能的。
極端高溫造成的危害
8、長期暴露在極端高溫下會導致嚴重的身體健康
問題。在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49萬例死亡案例與極端高溫有關,且這一數字自2000年以來有所增加。以歐洲為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C3S)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在2024年4月發布的一項評估發現,歐洲大陸變暖的速度是其他大陸的2倍,在過去20年中,歐洲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增加了約30%。
9、極端高溫以及與之相隨的干旱天氣會導致糧食減產。澳大利亞農業及資源經濟和科學局(ABARES)預計,由于降水減少和干燥高溫,該國2023—2024年的小麥產量或將下降34%,大麥產量將下降30%,農產品出口價值將從創紀錄水平下降17%。而根據西班牙農業部門的統計,高溫與降水不足影響了當地60%的農業地區,超過350萬公頃的農作物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失”,一些農場甚至處于顆粒無收的境地。
10、夏季極端高溫對
電力系統的挑戰也不斷加大。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全球電力
市場更新報告:2023—2024年展望》,極端高溫導致多地電力市場負電價小時數增多。同時,干旱也意味著水電的減少。該報告顯示,全球水電年容量系數已從1990—2016年的平均38%降至2020—2022年的平均36%,這意味著全球水電每年少輸出約240太瓦時電力。
11、森林火災是極端高溫的直接后果之一。近年來,各國夏季森林火災事件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干旱缺水的地區,高溫使得植被干燥易燃,一旦遭遇火源,火勢便迅速蔓延,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破壞。例如,2023年,智利夏季氣溫一度高達40℃,這引發了該國歷史上最致命的野火之一,大火吞噬了預計27萬公頃的土地,摧毀了數百所房屋。再如,據美國林業局統計,2023年至2024年間,美國西部的火災面積比過去五年增加了25%。
12、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超過90%的海洋在一年中的某個時候經歷了熱浪天氣。與此同時,全球主要冰川遭受了自1950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冰損失,僅在過去兩年中,阿爾卑斯山冰川就損失了10%的剩余體積。冰川的迅速融化,又進一步導致了全球海平面上升,2023年,全球海平面達到了1993年有衛星記錄以來的最高點。
13、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國際珊瑚礁倡議(ICRI)的數據顯示,自 2023 年初以來,至少有53個國家正在經歷因海洋溫度上升而出現的珊瑚礁大規模白化,這是歷史上第四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珊瑚礁是支撐著至少25%海洋物種的重要海洋生態系統,每年可提供價值高達9.9萬億美元的生態系統服務,如此大規模的白化將對龐大且相互關聯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網絡造成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