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通社報道,能源轉型委員會(ETC)在其最新簡報《可信貢獻: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s)中更大膽的計劃以提高氣候雄心》中,呼吁工業界和政府合作,在第30屆氣候變化大會(COP30)之前提高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雄心。“如果我們要限制氣候變化的影響,NDCs 必須反映技術潛力,并通過設定更雄心勃勃的目標和與國家
政策更緊密的聯系來強化現有進展。通過設定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減少不確定性,下一輪的 NDCs 可以進一步加速清潔能源技術的部署。”
自《巴黎協定》在第21屆氣候變化大會(COP21)上簽署以來,各國每五年需提交并提高國家氣候承諾。下一次提交將在明年進行。這些被稱為國家自主貢獻(NDCs)的承諾,通過設定10年期的
減排目標,作為國家氣候行動的高層路線圖。截至目前,低碳轉型的成功是由于工業界對政府目標的響應——加速部署并降低成本。工業界認識到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中的機會,呼吁各國政府優先制定高雄心的國家自主貢獻木變,以提供確定性、解鎖投資并加速技術部署。
第三輪國家自主貢獻(NDCs)將于2025年提交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處于歷史最高水平(約5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并且還在繼續上升。如果完全實現,2020年設定的當前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預計到2035年每年只能減少約6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這個數字遠低于到2035年為實現1.5°C對齊路徑所需的約230-3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量。
根據能源轉型委員會(ETC)的說法,如果各國政府在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反映在第28屆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國家層面所做的現有政策承諾以及最新的技術進展,總體雄心水平幾乎可以增加三倍。這將使2035年的減排量達到約18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并將世界置于將升溫限制在2°C以內的軌道上。
快速進展正在取得。許多能源轉型的核心技術已經達到了自我強化增長的臨界點,強有力的國家政策支持全球制造和部署的加速。例如,新建風能和太陽能裝置現在滿足了全球
電力需求增長的90%以上。電動汽車現在占全球乘用車銷售的18%,在歐洲和中國的銷售比例分別達到20%和40%。脫碳重工業和長途
運輸所需的技術和政策正接近商業化準備階段。
此外,在第28屆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近200個國家承諾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三倍,將能源效率提升速度加倍,并在能源系統中逐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 Adair Turner表示,在現有政策支持和承諾的基礎上,工業界已迅速擴大清潔能源技術的制造和部署。第30屆氣候變化大會(COP30)中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更高雄心有潛力強化并加速這一正反饋循環。工業界與政府之間的合作,承諾可衡量、可實現、可投資的計劃,是推動行動的關鍵。
現有的承諾和已取得的進展為大幅強化國家自主貢獻提供了空間,但要將國家自主貢獻對齊到1.5°C路徑,超越2°C的目標,仍需要進一步的行動。需要更快的進展來停止砍伐森林、逐步淘汰電力系統中的煤炭,并加速難以減排的工業和
交通項目的交付。
3.0版國家自主貢獻(NDCs)必須幫助將雄心轉化為行動
政府和工業界需要更高的雄心來促進清潔能源技術的加速部署,但僅有雄心不足以帶來進展。能源轉型委員會(ETC)建議"3.0版國家自主貢獻(NDCs)"應定義以下內容:
· 清晰且詳細的加速氣候行動實施路線圖,并由強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例如,可再生能源的千兆瓦量化目標、禁止銷售汽油或柴油發動機車輛的逐步淘汰日期)。
· 可衡量的、全面的(涵蓋所有部門和溫室氣體)以及具體的減排目標。
· 可投資的計劃,尤其是針對新興
市場,明確說明實現所述目標所需的投資和國際氣候資金。
能源轉型委員會主任 Ita Kettleborough表示,"如果各國政府反映迄今為止在能源轉型方面取得的快速技術進步和他們已經做出的承諾,那么在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s)中將雄心翻三倍是可行的。這將使我們離《巴黎協定》的目標更近一步。但要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僅1.5°C,雄心必須設置得更高。這將需要立即停止砍伐森林,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淘汰煤炭,并在重工業和交通領域加快進展。"
不同國家的優先事項可能有所不同,但能源轉型委員會(ETC)的簡報強調,對于所有國家來說,無論它們的雄心水平、實施和融資水平如何,在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s)中都有可能實現雄心的巨大提升。通過為NDCs提供詳細的轉型計劃,可以釋放出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投資和工業行動。
《可信貢獻:下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s)中更大膽的氣候雄心計劃》是與來自行業、金融機構和環保倡導組織的能源轉型委員會(ETC)成員合作開發的。ETC是一個由能源領域各個領導人組成的全球聯盟,致力于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凈零排放的目標,其成員包括阿魯普(Arup)、英國石油(bp)、匯豐銀行(HSBC)、伊伯羅拉(Iberdrola)、國家電網(National Grid)、章魚能源(Octopus Energy)、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殼牌(Shell)、蘇格蘭電力(SSE)、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瑞典 Vattenfall、我們的商業(We Mean Business)和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