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代的如今歐亞大陸北部,生活著一種身披長毛的犀牛。粗糙的皮毛可以幫助其有效抵御寒冷,而粗壯的身體和臉上伸出的匕首似的犀角,則讓它們成為一種可怕的野獸。它們就是披毛犀。
然而,大約一萬年前,披毛犀滅絕了。零星的化石記錄幾乎沒有留下有關它們消失的線索。但近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通過匯集披毛犀化石數據、古代DNA和古氣候模型分析發現,這種兇猛野獸滅絕的原因很可能與許多其他冰河時期巨型動物相同——氣候變化和人類狩獵。
大約6年前,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全球變化生態學家Damien Fordham首次嘗試解開披毛犀滅絕之謎。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披毛犀在大約1.2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死于氣候變暖,因為這些毛長皮厚的家伙已經適應了寒冷天氣。然而,Fordham認為這種解釋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因為披毛犀在冰川期的其他變暖事件中幸存了下來,其中一些變暖事件導致天氣像今天這樣溫暖。
那么,到底是什么變化導致了披毛犀滅絕?為了找到答案,Fordham的跨學科合作團隊模擬了披毛犀滅絕前5.2萬年的世界。他們根據化石發現地,利用古代氣候模型預測并繪制了披毛犀可能的生活地點及棲息環境可以支持多少披毛犀生存。研究小組還繪制了披毛犀可能與人類共存的地點。
模型模擬顯示,大約5.2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披毛犀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大約3萬年前,地球急劇降溫,冰川開始從北極侵蝕,披毛犀逐漸向南遷徙,進入越來越多人類存在的地區。2萬年前,該地區突然快速變暖,降水量——降雪量增加和人類的狩獵行動,導致短腿的披毛犀沒能及時撤出。既不適應溫暖的環境,又被饑餓的人類捕獵,披毛犀在雙重壓力下于約8700年前永遠滅絕了。
Fordham指出,關于是什么殺死了這些巨型動物,人們已經爭論了很長時間,要么認為是氣候變化導致的,要么就認為是人類狩獵導致的。然而,這不是一個單獨因素導致的,而是兩者共同作用導致的。
“該研究的重點在于棲息地破碎化在物種滅絕中的作用。而這正是今天人類在導致的,這將使許多物種的拯救行動變得非常困難。”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古生態學家Kate Lyons說。
Fordham表示,事實上,今天的犀牛面臨同披毛犀一樣的困境。偷獵和棲息地喪失導致種群不斷縮小,農田、道路和其他人類基礎設施又擋住了它們遷徙的去路,加上不斷變化的氣候環境,如果人類不努力恢復棲息地,那么它們的命運將和披毛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