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嚴格的環保標準提高了
化工行業的準入門檻的話,那作為新興產業,現代煤化工的門檻絕對是行業里最高的——那就是‘零排放’。”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學院教授陳彬上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記者從近年來上馬的多家現代煤化工項目單位了解到,早在2006年前后,國家發改委批復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的前提條件,就是企業必須承諾“零排放”,否則項目就難以得到批復。因此,現代煤化工產業在環保上的門檻在各個行業可以說是最高的。
環保壓力這么大,還要不要搞煤化工?中國
石化聯合會煤化工專委會秘書長胡遷林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煤化工產業是中國能源戰略轉型的必由之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這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現狀和能源革命大背景所決定的。我們還是應該堅定看好煤化工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胡遷林認為,水資源和環境制約等
問題是煤化工產業發展中的瓶頸,與其他新興產業起步一樣,關鍵看我們如何對待。只要正視、不回避這些問題,采取積極措施,還會促進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行業專家表示,我國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擺在面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要么積極接受挑戰,要么被淘汰出局。煤化工企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先要實現企業環保的轉型升級。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在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項目環評審批、項目建成后的環境監管方面要求更加嚴格,對煤化工行業未來發展必將產生重大影響。”北京火德恒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興道向記者表示。
“隨著我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出臺和新的環境保護法的實施,煤化工企業的環保壓力將會更大。”王興道分析認為。
但業內也有聲音認為,環保
政策的日趨嚴格,帶給企業的不僅僅只是壓力,也將包含許多機遇。
中國石油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馮連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務院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明確提出“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煤制甲烷等清潔能源供應”,這些政策的出臺,對煤制天然氣在內的一些煤化工項目是絕對的利好消息。
胡遷林說,我國大氣環境污染防控的巨大壓力,加快煤炭資源利用方式從傳統粗放式向高效、清潔利用的轉變迫在眉睫。而煤化工恰恰是實現煤炭高碳產業低碳發展的最為現實的途徑之一。發展煤炭深加工和高效清潔轉化產業是我國能源戰略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胡遷林也提醒一些煤化工示范企業,要“在示范項目運行中找到提高產品經濟性和解決
節能節水與環境問題等的方案,探索出一條清潔、環保、高效率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路徑。”
馮連勇對此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我國今后推廣的清潔高效的新型煤化工,盡管不是降低污染的最佳選擇,但卻是最現實的選擇。大氣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燃煤已成為中國最主要的污染源。中國現有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期內很難發生改變,如何提高煤炭的清潔利用率成為降低污染的關鍵,而新型煤化工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目前新型煤化工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以生產石油替代品為方向,可高效利用煤炭資源,兼具節能、環保、
減排等特點。以煤制天然氣為例,相比直接燃燒煤來說,天然氣可減少污染,節能降耗。
王興道分析稱,目前我國煤化工行業處于一種迷茫期,政策面打壓及部分產品方向的產能過剩問題無疑給了正在發展中的煤化工當頭一棒。但是,隨著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質烯烴等新興行業有效運行,煤化工行業或漸入佳境。從政府調控和產業發展看,綠色環保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如何降低煤化工企業的污染和排放問題,已經成為煤化工發展中的重要課題,加緊攻關研究,找出技術可靠、成本低廉的實用方法,才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馮連勇說。
“從這個角度來講,環保新政對煤化工發展又是個難得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