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世界環境日,6月3日,一場名為“2024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在
北京舉辦。活動上,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二級巡視員王小平介紹了北京園林綠化現階段的成就與挑戰。
北京園林綠化現在是什么水平?
王小平列出一些數據,北京市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了2023年底的44.9%。“什么概念呢?我們規劃到2035年達到45%,實際上我們已經完成了2035年的目標。”王小平介紹。
另外,去年年底,北京記錄的鳥類種群數量是515,在全球G20首都排名第二,僅次于巴西利亞;北京建成105萬公頃林地,年吸收二氧化碳967萬噸,成為北京
碳中和很重要的戰略性力量;北京有1065個公園,北京是中國第一個“千園之城”;國家林草局授予北京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為什么能夠取得這些成績?
為什么能夠取得這些成績?王小平總結有這樣幾點原因:
一是共識與決心。政府和民間社會達成了共識,北京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政府要踐行生態文明思想,達成了共識,也下了決心。
二是足夠多的資源惠及和投入。北京建設園林七十五年,所以是多代人奮斗的結果。比如說,西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在北京市西山試驗林場(以下簡稱西山林場)的基礎上建立的,是西山林場管護范圍內8.9萬畝山林的一部分;是踐行“場園一體”科學發展戰略的重要成果;是幾代西林人扎根西山、艱苦奮斗的結晶。
三是科學的方法。在生態恢復的十年里,我們啟動了兩輪百萬畝造林綠
化工程。十年造了219萬畝林、1億株樹。所有的生物多樣性和
碳匯,背后都要有科學的方法,“在哪里造林,造什么樣的林,誰來造林,誰來管護,一整套科學的程序是我們保證好的結果的基礎。”
下一步要干什么?
北京市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44.9%,是不是可以不干了?
“當然不行。我們仍然還有很多挑戰,所以是任重而道遠。”王小平說。
5月22日,北京發布《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專項規劃提出將北京建設成為天藍水清、森擁園簇、秩序壯美、和諧宜居的花園之都的發展目標。
王小平提出讓北京“開門就是花園,人人當園丁”的愿景,呼吁全社會共同努力,參與到花園城市的建設中,“從你們家的陽臺做起,建立起花園式陽臺,也可以延伸到花園社區和大院;帶著孩子參加自然教育也是貢獻;我們園林綠化局也搭建了很多平臺,歡迎參與到北京花園城市建設的征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