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綠色金融發展緩慢固然有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綠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起步晚,行業發展尚不不成熟,限制了企業的融資力。另一方面,龐大的金融資本流向綠色實體經濟的通道有限,現有的通道無法將資本導向綠色企業。一是銀行信貸市場,但是銀行信貸由于資產負債表結構限制了其往往投向風險低的大中型企業;二是證券市場,由于綠色行業企業起步晚,盈利模式不成熟,難以達到上市標準,因此無法在證券市場獲得融資;三是保險直投市場,保險資本對企業的融資規模和融資條件都很高,服務覆蓋大部分綠色企業;四是脫媒投資市場,不通過大型金融媒介,金融資本通過股權投資公司、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以及P2P平臺等開展投資,這個市場對綠色項目的收益要求高,也難以滿足大多數企業需要。
現實情況是大量的綠色企業往往收益一般但是風險較高,金融資本無法通過傳統金融通道抵達這片藍海。環境權益市場正好解決了這一
問題,可以提升項目的收益,同時通過信息披露機制降低項目風險。環境權益市場作為綠色企業的直接融資通道,環境權益市場可以融通的資金量潛力巨大。按照中國每年90億噸的
碳排放交易市場規模,如果全部貨幣化,按照30元/噸的價格就可以提供2700億的資金,5年可以提供1.35萬億的資金,這將從很大程度上解決綠色產業投資的資金問題。同理將排污權、水權等其他環境權益貨幣化,也將提供巨量的資金,足以成為支持綠色經濟的重要融資渠道,補充現有綠色金融市場的不足。
環境權益市場除了充當資本通道的角色,還是撬動綠色產業這片藍海的一個支點,這個支點解決了新興行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幫助傳統金融機構解決了估值和風險管理的顧慮,激勵傳統金融媒介從容跳上杠桿的另一端,這是從容一跳,而不是驚險一跳。
概括說來,環境權益市場可以在兩方面充當這個支點:
環境權益市場的信息披露體系成熟規范,有利于解決行業信息不對稱問題。以
碳市場為例,企業要進行
碳盤查并出具碳排放報告,報告需經專業
第三方審核,還需要監管機構備案,自愿
減排量的報告還需要公示,確保了信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環境權益市場具備了良好的信息集合功能,通過買賣雙方的充分競價機制,形成了公開的價格曲線,反應了環境要素的市場價值,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了估值基準,解決了困擾金融機構投資綠色行業的定價
難題。比如
北京環境交易所研究開發的中碳指數體系,就為發現國內七個試點碳市場的加權價格提供了一個參照。
環境權益市場為綠色行業提供了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環境權益市場上聚集了許多專業的環境資產管理機構,這些機構熟悉綠色行業,能夠對綠色投資項目的風險進行充分評估,同時利用專業的行業整合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可以對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手中的不良資產進行專科手術,實現更大價值,為傳統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風險提供處置途徑。由于專業資產管理公司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同一資產標的估值上的差異,不良資產的二次轉讓就可以實現,這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投資風險提供了可靠的出口。
總之,環境市場在綠色金融體系中具有雙重功能,一是提供直接融資的通道職能,匯聚全社會支持環保的資本,通過購買各類環境權益投向綠色企業,二是提供支點職能,引導傳統金融機構投向綠色行業。目前來看,環境交易市場正在逐步發展壯大,將是綠色金融不可或缺的改革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