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配額數量的基準線的加州經驗
加州經驗
加州的基準線同樣基于“一產品一基準值”的原則,具體的基準值取同一產品
碳排放強度的加權平均值的90%,權重為產品產量。當結果低于最先進的企業水平時,取該先進企業的碳排放強度作為基準值。此外,加州碳
市場還考慮了
碳市場導致的外購能源的價格上漲,因此引入了
電力與熱力消費的調整因子,分別為0.431tCO2e/MWh以及0.663tCO2e/MMBtu用于抵消外購能源消費的成本上升。加州碳市場共制定了18個行業中28個產品的基準值。
碳市場中的基準線通常設置在行業先進水平的一端,達到此排放水平的企業可以獲得足夠的配額,否則會面臨合規的壓力,借此引導企業降低碳排放強度。其次,由于基準線設定相對嚴格,在配額分配方案中不容易出現配額分配過量的情況。盡管基準線法在配額分配中有眾多的優點,但是基準值也存在一些
問題,例如獲取過程較為復雜,特別是企業數據的獲取,工藝邊界的界定等方面存在技術難點。行業與產品數量非常多,相應的基準值個數也非常多,因此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資金。另外,行業的碳排放強度隨著技術發展與更替會逐步下降,因此基準值的應用需考慮它的時效性。
一般情況下,基準值不應區分同一產品的不同工藝技術、燃料選取、原料質量、生產線的規模與年限等因素,留給企業最大限度的靈活性來降低碳排放強度。然而實際應用中為了體現對現有設施的公平性,會區分不同的工藝、機組、規模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基準值,如
北京、上海與廣東試點的電力行業均區分了不同的裝機容量與機組類型給出了不同的基準值。以上海為例,燃煤機組的基準值按超超臨界、超臨界、亞臨界三類型以及不同的裝機規模給出了2013年~2015年每年6個行業基準值。2015年的數值中,基準值從0.7366~0.8136噸二氧化碳/兆瓦時,差異幅度達10%。如果應用統一的基準值,小型的裝機將面臨巨大的配額空缺壓力。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基準線設置的方法對企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企業、行業協會積極參加到基準線的設計與獲取中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