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下大雨,屋外澇得慌”,這曾是九江市潯陽區湖濱社區居民方慎斌的“心病”。如今經過改造后,小區已多次經受住暴雨檢驗,困擾居民多年的“心病”得以消除。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并公布了首批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包含
北京市門頭溝區、
浙江省麗水市、
江西省九江市、
四川省成都市等39個城市或市轄區。這批試點城市在逐步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中,已經取得一定經驗和初步成效。
此前,九江市成立了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搭建專班推進工作。在實施海綿城市建設中堅持“
問題導向、統籌建設”,將海綿城市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完整社區建設等統籌結合。
方慎斌所居住的潯陽區湖濱小區是九江最早開發建設的住宅小區之一,隨著城市建設加快,周邊漸漸高樓林立、馬路縱橫。小區地勢低洼、基建老化,一到雨季就積水為患、蚊蠅孳生。“為消除水患,在實施改造過程中,我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地下排水管網和路面升級改造上。”湖濱社區工作人員說,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小區人行道和廣場鋪設了透水磚,停車位采用了透水嵌草磚,有效提升了小區雨水滲透能力。
九江市地處長江沿岸,氣候問題關系著一城百姓的安全和生活。九江市氣象局防災減災科科長趙偉介紹,九江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且季節性明顯,同時,東涵鄱陽湖,北臨長江,背靠廬山,境內地貌復雜,山川眾多、江湖交錯、水網密布,易遭受暴雨洪澇、地質災害、高溫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近年來,九江市初步建成了空天一體、協同高效的綜合氣象監測網,構建了“氣象早預警、政府快部署、責任全落實、處置必反饋”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建立了以強降水“6小時風險預警、3小時風險通報、1小時風險叫應”為核心的直達基層責任人的預警“叫應”機制,以及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部門應急聯動和社會響應機制,大力實施了增雨抗旱、提高空氣質量、水源涵養等生態型人工增雨作業。災害性天氣平均監測率達88%,預警提前量達47分鐘,預報準確率達92%。
九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以防范氣候風險為目標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和風險,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對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具有重要意義。九江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余波介紹:“我們要更加注重相關職能部門在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中的協調和配合,重點加強氣象、環境、水文、水利等方面的預警監測能力建設。”
入選首批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九江將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努力在普及適應氣候變化理念、創新工作機制、強化重點領域適應行動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和積累有益經驗,將適應氣候變化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