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辦的2024全國低碳日“綠色低碳你我共建,美麗中國你我共享”主題宣傳活動在
江蘇省常州市舉辦。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閆世東、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尹榮堯出席活動并發言。來自
北京市豐臺區生態環境局、重慶市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
碳排放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螞蟻集團、故宮博物院等多家政府機構、企業、社會組織代表參加活動,共同探討和分享在實現“雙碳”目標進程中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實踐與經驗。
傳播綠色低碳理念,提升全民低碳意識
公眾參與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和保障,只有真正實現公眾參與,才能夠形成社會廣泛共識,推動環境保護事業邁向新的臺階。
活動當天,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正式啟動了2024年應對氣候變化系列宣傳活動,將繼續開展低碳中國行,低碳百家說,氣候行動周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征集短視頻,高校社團小額資助等活動,激勵全社會廣泛踐行綠色低碳行為,整合各部門、各單位資源,聯合各級政府,公益機構,社會組織,NGO組織共同搭建氣候傳播合作平臺,鼓勵各地結合自身的特色開展宣傳活動,挖掘城市低碳轉型故事,展示綠色低碳發展成果,進而達到氣候與低碳傳播活動品牌,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關注應對氣候變化,關心
節能減碳工作。
“公眾不僅僅是環境保護的受益者,更是環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廣大公眾的參與和共同努力,同時通過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公眾能夠深刻體驗到環境
問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激發出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閆世東說。
倡導全民低碳行動,共建美麗中國
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是政府發展轉型,建設美麗城市的根本遵循。北京市豐臺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超向大家分享了豐臺區通過打造綠色低碳的
交通樞紐來實現低碳發展。他進一步介紹,我們首次將高鐵和普鐵雙層的車場重疊,成為亞洲最大的鐵路的客運樞紐,整個的站臺設計也是以綠色建筑為目標,融入了低碳理念,實施了綠色技術,打造了現代化的車站,特別是在采光方面,在屋頂設置的采光天窗,站臺層安裝了導光的系統,實現了三層的高鐵站臺都是通過自然光源實現照明的。每年可節省電量約95萬度,減少碳排放900余噸。“同時剩余的屋頂的位置也被有效利用,鋪設光伏發電實現了對整個站內的照明、取暖、制冷、通風等綠色能源,每年可發綠電是700多萬千瓦時。”
傳遞綠色低碳的價值觀,充分發揮生態文化引領風尚、凝聚共識、精神支撐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綠色低碳理念的影響力,構建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綠色文化生態,為實現零碳社會目標注入新活力。“我們用故宮游客丟棄的塑料瓶加工制作成手袋、眼罩,用故宮院內的落葉發酵制成手環,開發了33款綠色低碳環保再生和循環經濟為底色的文創產品,聯合藝術大師韓美林先生,在故宮回收廢棄物制作成為再生雕塑,讓觀眾在展覽中直觀感受零廢棄的美學魅力。”故宮博物院行政處副處長楊麗在活動上分享道。
“面向觀眾,我們還以零廢棄為主題,設計了兩條公眾參與的深度探索路線,建設了六大類科普宣傳設施,面向故宮的志愿者、導游、講解員進行低碳宣講培訓,為青少年配備零廢棄導覽手冊,共計影響了超過1萬組的觀眾、家庭。”楊麗說。
培育新質生產力,落實氣候責任
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在客觀上高度辯證統一的,作為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目標重要的
政策工具,碳
市場本身就應該是綠色的增量的,也是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從含綠量上看,全國
碳市場面向的重點行業,基本具備綠色化、數字化、低碳化的特征。碳市場通過為企業提供直接
減排和市場定價這兩大機制,從而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高效利用等先進技術的研發推廣,成為催生綠色生產力的有力引擎。”碳排放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志祥在活動上分享道。
新機遇也帶來新的挑戰,他建議,未來碳市場發展還應圍繞碳市場進行了一些相關的產業的布局和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平臺力,
碳金融創新力,碳中和產業帶動力,氣候領域影響力,服務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將步行、騎行轉化為綠色能量,進而在現實世界中種植真樹,“螞蟻森林”利用科技和金融創新促進環保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自2016年螞蟻森林項目在支付寶內上線,應通過螞蟻森林綠色能量行動,帶動了超過800多個品牌和企業,共同將大家在可持續領域的努力,量化成用戶看得見有體感的綠色能量球,累計帶動超過6.5億人次的參與,通過數據、場景、技術的共建共享,參與和支持了包括
浙江、
江西、
寧夏、廣州、武漢等地的
碳普惠平臺的建設。
“過去我們更多的是探索用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創新來帶動全民參與低碳生活,未來我們也期待通過消費端促進生產端的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地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螞蟻森林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小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