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
交通運輸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共同舉辦“綠色低碳 美麗中國”2024年“全國低碳日”重慶主場活動。
活動期間,總結回顧了近年來重慶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成效,集中分享了綠色低碳典型案例經驗。重慶市綠色志愿者聯合會發起了“綠色低碳,從我做起”倡議。當天,市內30余個區縣(自治縣)聯動同步開展“全國低碳日”系列宣傳活動。
整體推進,交出綠色低碳重慶答卷
近年來,重慶堅持多管齊下、整體推進,打出的一套助推綠色低碳轉型組合拳已初見成效。
政策制度層面,先后印發《重慶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
碳中和聯合行動方案》等文件,協同構建了“1+2+6+N”政策體系。
試點示范方面,系統推動氣候投融資國家和市級試點,累計入庫項目497個,涉及融資意向達4073億元;2023年落實綠色低碳稅收減免68.4億元;推進氣候投融資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綠色貸款余額達6800億元。深化國家低碳城市、氣候適應型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等國家級試點,同步開展首批近零碳園區和氣候投融資市級試點。
創建引領方面,深入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成功創建節約型機關2403家、綠色社區1605個。中心城區
公交車新能源占比24.8%,巡游
出租車新能源占比39.3%;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竣工階段城鎮新建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為93.22%,“十四五”以來累計實施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近1800萬平方米。“無廢城市”試點建設考核排名居全國首位,生活垃圾分類排名保持西部第一。
典型引路,培育綠色低碳基層細胞
在2023年度全市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動中,不同行業領域涌現出了一大批硬核技術、先進工藝和優良模式等基層低碳細胞。
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首創新型柔性(GBT)直流供電技術、階梯水平預熱技術兩項低碳煉鋼技術,目前申請專利192件,授權117件,軟件著作權7項。據測算,每套運用該技術的綠色高效電弧爐年
減排二氧化碳約2.6萬噸。賽力斯集團實施企業生產低碳轉型,利用廠房屋面建設光伏發電系統,總裝機量127MW,總發電量近1億KWH,每年實現
碳減排7萬余噸。
高新區巴福鎮綠色低碳灌溉系統、奉節縣永樂鎮大壩村綠色低碳示范村等農村地區綠色低碳典型案例也脫穎而出。此外,北碚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生態文明分中心獲評2023年度全國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基地類)。
全民參與,凝聚綠色低碳社會合力
去年以來,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開啟“渝碳大講堂”,組織業務骨干和專家深入園區、校區、社區和機關開展“四進”活動,向重點企業和機關干部送政策送技術,向社區群眾和青少年學生送科普送理念。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要讓社會不同群體在生產生活場景中都能找到各自參與低碳實踐的切口,感受到低碳行為帶來的實惠和便捷。”
2021年,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發起搭建“碳惠通”平臺,在全國首創集碳履約、碳中和、
碳普惠于一體,既面向重點控排企業提供排污權交易服務,又開展中小企業自愿減排核證服務,還推出了市民個人碳積分消納功能。截至2023年底,全市
碳排放權交易累計成交4753萬噸、10.5億元;“碳惠通”平臺核證自愿減排量(CQCER)累計成交398萬噸、超1億元,“碳惠通”平臺累計注冊人數超過200萬人。
此前,重慶公交集團開發推出“重慶城市公共交通汽車出行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并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完成首筆CQCER,交易溫室氣體減排量約16.7萬噸。今年“全國低碳日”期間,重慶公交集團推出價值百萬元的“公交劵”,市民可以通過“碳惠通”小程序使用碳積分進行兌換。
中國環境報記者張銘賢
見習記者劉佳石家莊報道
5月15日,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結合全省綠色低碳工作進展,組織了一系列“全國低碳日”主題宣傳活動,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提升公眾低碳意識,鼓勵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生活。
推進“綠色低碳 美麗中國”進校園。當天,河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河北省
節能協會、石家莊市生態環境局,走進河北科技大學,開展低碳日宣傳主場活動。通過布設展牌、發放宣傳手冊及低碳小禮品等形式,向師生們普及全球氣候變化以及“雙碳”目標相關知識。
推進“綠色低碳 美麗中國”進機關。河北省生態環境廳通過官方微信、微博等政務新媒體平臺發布“綠色低碳、美麗河北”低碳日宣傳片,并組織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機關布置低碳日主題展板,發放低碳宣傳手冊,普及低碳知識。
推進“綠色低碳 美麗中國”進社區。承德市生態環境局進社區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滄州市生態環境局在南環東路社區開展現場宣傳,發放科普資料及宣傳品,向居民傳遞低碳發展理念。
發布“綠色低碳 美麗中國”倡議。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向公眾發起線上線下低碳倡議書,通過公益短信號召大家共同關注氣候變化,踐行簡約適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中國環境報記者王小玲成都報道 5月15日,由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經濟和信息化廳主辦的2024年“全國低碳日”四川主場活動在成都舉行。活動發布了《四川省應對氣候變化2023年度進展報告》等6份成果,部分報告為四川首次發布。
根據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的《2023年四川省應對氣候變化十大事記》,去年四川基本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構建,應對氣候變化亮點紛呈,出現多個“首”。比如,首個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首批節能降碳標桿企業,首個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西部地區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國際大型體育賽事,首次在全國碳
市場100%履約。
活動上,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發布了全國首個地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指南,引導工業企業以綠色設計理念為引領,加快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轉型升級。清潔能源生產方面,全省可再生能源
電力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86.7%。清潔能源支撐方面,成都位列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前十,宜賓動力電池產業年產值突破千億元,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9%,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材料、太陽能電池等外貿“新三樣”進出口分別增長77.6%、44.5%、22.2%。清潔能源應用方面,165對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覆蓋率達100%,全省新能源公交車、巡游出租車保有量占比分別超過66%、40%。
根據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發布的全省首份
碳市場能力提升行動評估報告,近年來四川碳市場能力建設活動廣泛開展,政策標準編制、數據質量管理、金融產品創新、司法保障服務、機構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2023年,四川啟動碳市場能力提升“一企一策”,42家發電企業全部按時足額完成配額清繳履約,實現配額100%履約。30家發電企業參與碳
排放權交易,成交量達357萬噸,成交額達2.4億元。地方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成交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214.3萬噸,雙邊成交金額約3.17億元,年成交量居全國第三。
中國環境報記者肖成西安報道 5月15日,2024年“全國低碳日”陜西主場活動啟動儀式在西安曲江中和廣場舉行。
近年來,陜西省聚焦“雙碳”目標,著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全省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4001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41.7%,新能源汽車保有量52.87萬輛,全國排名第15 位,增長70.59%;納入全國碳市場64家發電企業100%完成履約。延安市、安康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通過國家評估驗收。西咸新區、商洛市、銅川市入選國家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西安市入選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榆林市、西咸新區入選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西安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漢中市佛坪縣袁家莊街道袁家莊社區入選生態環境部2023年度綠色低碳典型案例。西咸新區出臺氣候投融資“一標準、兩辦法”,為19個項目解決融資75.7億元。全省森林覆蓋率46.84%,綠色版圖由“淺綠”向“深綠”邁進。
活動現場還發布了《陜西省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指南》)。根據《實施指南》要求,大型活動組織者可通過購買
碳配額、
碳信用的方式或通過新建
碳匯林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動實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鼓勵納入碳市場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通過強化節能降耗等措施節余碳配額,用于支持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的發布,是陜西省在大型活動低碳發展方面進行的全新探索,為全省邁向碳中和社會踏出了堅實一步。
中國環境報訊 5月15日,2024年“全國低碳日”福建省主場活動在廈門市翔安區下潭尾紅樹林公園舉辦。活動現場豐富多彩的低碳科普宣傳以及低碳知識互動問答、低碳慢騎、低碳投壺等低碳嘉年華趣味活動令人流連忘返。
本次活動用6個優秀案例展示了福建省廈門市低碳發展成果,分別是挖掘潛在資源點石成金,福建省廈門市東坪山建成全省首個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全力打造綠色對外窗口,福建省廈門市象嶼建設高質量發展零碳綜保區;守正創新、綠色護航,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打造全國首個世界文化遺產近零碳深度體驗地;藍碳開發保護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福建省廈門市ABB工業中心“綠色微電網”入選國家能源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傳統碼頭低碳轉型路徑——福建省廈門市海潤集裝箱碼頭,引領人們積極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據了解,2024年“全國低碳日”福建省主場活動,通過組織注銷“福建省碳排放權配額(FJEA)”的方式抵消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活動碳中和,達到零碳活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