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向社會發布應對氣候變化消息,為貫徹落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部署,北京市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和實施綠色北京戰略的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出臺實施了系列管理辦法與行動方案,積極探索創新低碳發展模式,在全國低碳城市試點建設評估中位列前茅、被評為優等,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建章立制高起點開局,“有效
市場”與“有為政府”結合,厚植新質生產力綠色底色
作為全國試點之一,北京市持續探索和完善
碳市場機制。2013年,北京市試點碳市場開市;2014年,印發《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范碳市場管理。10年來,北京市試點碳市場拓展覆蓋了包括發電、
石化及服務業等8個行業的近1300家單位,將全市約50%的碳排放量納入管理。通過對重點排放單位實施配額管理、碳
排放權交易、配額有償競價發放,建立綠電消納補償機制,開展低碳出行等
碳普惠行動,極大激發了碳排放單位和公眾參與綠色低碳生產生活轉型的動力和可持續性,為全國碳市場建設貢獻了北京經驗。同時,北京市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體系建設,全國溫室氣體自愿
減排交易機構落戶北京。
在此基礎上,北京市總結10年試點經驗,銜接落實國家最新要求,北京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修訂工作。2024年3月9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印發了《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推動實現北京市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協同控制污染物排放。
對碳排放單位實施名單管理,本市行政區域內年綜合能源消費量2000噸標準煤(含)以上的法人單位均納入管理,其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5000噸(含)為重點碳排放單位。對重點碳排放單位實施配額管理,配額發放包括免費和有償兩種方式,市生態環境部門通過管理平臺進行配額的發放及清繳管理。實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和放報告和
第三方核查制度。
管理辦法的落實,將加快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影響力的北京碳市場,通過市場機制體現“排碳有成本、降碳有收益”,推動排放主體主動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厚植新質生產力綠色底色。
先行先試多領域推進,“創新引領”推動“重點突破”,探索低碳發展有效路徑
為發揮創新對低碳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北京市創新開展了低碳試點工作,推動重點領域先行先試,為科學謀劃低碳發展道路積累經驗和樣板。
部門聯動,搭建低碳試點頂層設計。2022年,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低碳試點工作方案》,系統謀劃“十四五”本市低碳試點建設思路,聚焦低碳技術、排放單位、區域建設、氣候投融資工具等4類試點,著力探索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路徑創新、機制創新,為帶動全社會踐行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樣板。
分步實施,率先啟動氣候投融資試點。2022年,密云區、通州區成功入選全國首批23個氣候投融資試點。為推動試點落地,市生態環境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密云區、通州區構建氣候投融資試點
政策體系,建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向生態環境部及金融機構推送重點項目,城市副中心組團級“地源熱泵+光伏發電”多能耦合應用等項目獲得金融支持。各項試點措施正在有序推進。
成效初顯,低碳試點工作多點開花。2022年,北京市先行開展了先進低碳技術試點,評選出12個先進低碳試點優秀項目,這些項目年減碳量可達到29萬噸。2023年,全面推進低碳試點工作,開展了先進低碳技術、低碳領跑者、氣候友好型區域三類試點。共評選出14個先進低碳技術試點優秀項目,初步測算年減排量可達22萬噸;在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
電力生產、高校等3個行業領域評選出5個低碳領跑者單位;6個氣候友好型區域,包括3個社區、3個村。目前,2023年度低碳試點優秀項目通告已經發布,后續將對入選優秀案例開展多種形式的鼓勵、宣傳和推廣,樹立低碳發展樣板。
注重實效多環節應對,“預防為主”與“科學適應”并重,努力提升首都城市氣候適應性
北京作為超大城市,人口、產業、建筑高度密集,城市化與氣候變化作用疊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氣候變化成為重要的非傳統安全因素。為此,依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制定了《北京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在時間節點與重點環節上做好全方位應對。
錨定三個節點。《適應方案》提出到2025年,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逐漸完善,全社會自覺參與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氛圍初步形成;到2030年,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完善,氣候適應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把握四個原則。一是預防為主、主動適應,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提升自然生態系統、城市運行系統、社會經濟系統的氣候適應能力。二是科技賦能、順應自然,加強適應氣候變化關鍵技術研發推廣,探索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三是突出重點、試點先行,聚焦氣候變化敏感脆弱領域和關鍵領域,以試點示范為抓手,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四是多元參與、協同適應,形成適應氣候變化強大工作合力。
抓好十項任務。一是完善氣候變化觀測預警系統,提升氣候系統監測分析能力,強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警。二是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提升城市風險監測預警能力。三是聚焦城市功能布局、基礎設施、城鄉建筑、
交通運輸等方面,提升規劃和建設管理水平。四是針對核心區、中心城區、多點地區、生態涵養區、城市副中心的不同功能定位,分類施策,提高重點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五是圍繞水資源保障、水資源節約、水環境安全、水生態修復,強化水資源系統韌性。六是構建氣候友好型生態系統,構建市級綠道系統,提升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七是完善適應氣候變化的能源綜合保障方案體系,優化能源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能源安全運行。八是發展抗災能力強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九是提高公共健康領域適應能力,加強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普及和應對宣傳。十是提高災害救援能力,建設災害防治工程。
下一步,北京市將繼續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決策部署,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用好碳市場機制,強化低碳試點示范,深化適應氣候行動,努力推動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再上新臺階,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打造“北京樣板”,貢獻“北京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