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控排企業碳排放量下降 碳交易是手段,減碳才是目的
交易是手段,減碳才是目的。
碳
排放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制度的建立,使企業碳排放控制和
節能降碳責任意識大大增強。納入控排的臺泥(英德)
水泥有限公司,今年就嘗到了碳
減排的甜頭。
“去年我們用了1000萬元購買
碳配額。今年我們通過余熱發電等低碳節能改造后,政府給的97%的配額就足夠用了,不用再另外掏錢買3%。”臺泥集團副總經理呂克甫說。此外,該集團位于
臺灣的水泥生產碳捕捉項目已在試運行,其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養殖藻類,用以制作保健品。“如果推廣開來,企業減碳還可以變廢為寶來賺錢。”呂克甫說。
像臺泥(英德)公司的案例并不鮮見。省發改委透露,首年度我省碳控排企業履約率達98.9%,僅2家未能完成履約;碳排放交易機制對全省節能降碳的作用及效果已經顯現,據初步統計,80%以上的控排企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和碳排放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為完成年度
碳強度約束性指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據悉,發改委自去年以來已先后6次組織有償配額競價發放(含今年度的首次),企業共競拍購買了1312萬噸有償配額,競拍收入7.19億元。企業已基本了解和接受了配額有償發放的方式。
目前,發改委仍在繼續完善有償配額發放的方式方法,例如允許符合條件的投資機構參與競拍,以增加二級
市場配額的流動性;未來還將逐步提高部分行業有償配額比例。
此外,廣東還在中國首創探索把新建項目納入碳排放管理。省發改委氣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階段,既要不斷優化現有的經濟存量,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還要加快新的先進生產力建設,用先進生產力代替落后生產力,為此,我省將列入國家和省規劃內的新建項目納入配額管理范圍,嚴格審核新建項目的節能評估和可行性研究報告,新建項目企業要求足額購買有償配額后,方可獲得免費配額。“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碳排放管理得到有序的控制,可以避免現有項目減排、新建項目卻不斷擴大排放的情況發生。”該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