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碳盤查是企業實施碳資產管理的關鍵因素

2014-1-17 17:03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近幾年,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降低碳強度(即單位產值的碳排放量)已被列入政府的政策目標。2009年,國務院提出,中國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中國政府首次提出降低碳強度的目標。2011年3月,政府頒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規定在“十二五” 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這是碳指標首次出現在政府的五年規劃中,充分說明了政府在碳排放方面的政策決心和力度。
    可以預見,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內,從中央到地方都會掀起一股碳減排的浪潮。國內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將成為碳減排的主力軍,他們已經或很快會感受到政策壓力。
    對此,企業應如何應對?從長遠的角度看,筆者認為,企業應逐步建立完善碳管理。所謂碳管理,是指對《京都議定書》中所涵蓋的包含二氧化碳在內的6種溫室氣體進行主動管理。商道縱橫的《碳監測的商業價值白皮書》中對碳管理做了全面的描述,指出碳管理的四大要點:一是碳盤查(或稱碳監測)。只有通過監測整個業務流程中的碳排放,我們才能找到減排空間,制定相應戰略;二是低碳治理與戰略。治理是指企業推進低碳經濟的組織形式、決策機制及落實方式,戰略是指在公司低碳增長轉型過程中選擇正確的道路、原則和行動,通常由高層制定并整合到業務流程中;三是信息披露。要將推進低碳經濟的治理結構、核心戰略、具體行動及成效對外界進行系統的披露,以獲得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方的認可;四是創造財務收益和降低風險,通過在碳市場上出售可核證的碳減排量,獲得財務收益的機會,同時通過溫室氣體排放管理降低公司的合規風險。如果能做到這四點,企業應對氣候變化就能游刃有余。
    然而,企業的碳管理體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建立起來,這需要一段過程,甚至是好幾年的時間。因此,短期來說,企業最應該做的事情是碳盤查,這是碳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碳盤查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應遵循一系列標準方法和原則。國際上較為通用的是溫室氣體議定書(GHG Protocol)或ISO14064溫室氣體核證標準。前者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共同開發,包括兩個相關但相互獨立的標準——企業核算與報告準則以及項目量化準則;后者由國際標準化協會(ISO)制定,旨在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量化和削減提供一套工具。
    溫室氣體議定書將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個范疇(如下圖)。范疇一是直接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企業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溫室氣體排放,譬如企業自身生產電力、熱力或蒸汽過程中造成的排放,生產工藝過程中造成的排放、自由運輸工具造成的排放等。范疇二是采購電力的溫室氣體排放,即企業持有或控制的設備或業務消耗的采購電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是一類比較特殊的間接排放,對一些公司可能是很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范疇三是其他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如外包供應鏈的排放、員工差旅的排放等。范疇三的界定相對模糊,凡是不能歸為范疇一和范疇二的排放都可以算作是范疇三的排放。
    根據這一方法論,企業可以有步驟、有體系地核算企業的碳排放量,并且可以分析排放結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排放結構可能存在很大差異。有的企業的碳排放主要在范疇一,如水泥廠、造紙廠等;有的企業的碳排放主要在范疇二,如銀行、保險等網點經營較多的企業;也有的企業的碳排放主要在范疇三,如大量外包生產的品牌企業。通過這樣的碳盤查,企業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哪里是最大的碳排放源,從哪里著手減排最有效率。反之,企業就很難制定有針對性的碳減排路線圖。所以說,企業碳盤查是碳管理的基礎。
    碳盤查的方法論還在不斷演進,近期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產品層面的碳盤查,它以產品為核心,對原料獲取、產品生產、產品分銷、產品使用、廢棄處置等全過程的碳排放量進行核算,從而計算出單個產品從搖籃到墳墓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這樣,消費者就可以知道自己使用的某個產品會產生多少碳排放,并且知道其中有多少排放是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產品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以往經常被忽略,但對某些產品來說卻至關重要。譬如汽車,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往往大于汽車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碳排放,從這個角度看,汽車制造商不僅要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碳排放,還要充分考慮發動機、車身設計,減少使用過程中的排放。
    另一個方向是價值鏈層面的碳盤查,它主要關注企業供應鏈的碳排放,包括采購產品的原料、生產和運輸等。這樣的計算可以幫助企業了解自身排放和供應商排放的對比情況,便于進一步對供應商的碳排放進行管理,從而降低整體的碳排放。對那些自身排放不大但供應鏈很長的企業來說,價值鏈碳盤查有很大的作用。戴爾、沃爾瑪等企業已經開始對供應商的碳排放進行核算,并將碳排放作為選擇供應商的一個重要指標。
    針對上述兩個新的方向,世界資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協會正在著手制定新的標準:《產品核算與報告標準》和《公司價值鏈核算與報告標準》。目前,兩個標準已經接近發布階段,預計在2011年上半年發布。
    在國內,許多企業對碳盤查還很陌生。國際組織碳信息披露項目(CDP)自2008年起,對中國1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進行問卷調查,并分別在2008、2009和2010年發布了年度調查報告《碳信息披露項目中國報告》。報告指出,為應對節能減排要求,大型企業逐步建立內部管理體系,將節能減排落實到生產、運營各個環節。然而,作為管理體系重要一環的數據搜集卻相對滯后,多數公司在碳排放數據的搜集和有效地使用相關工具方面存在不足,甚至對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范疇的概念尚不理解。非可量化、無以管理,如果企業連碳排放數據還沒有開始搜集,碳排放削減就無從談起,更無法有效應對中央政府提出的碳強度削減17%的目標。因此,企業首先要做的是建立碳盤查的基礎體系,對碳排放數據進行搜集和持續監控。
    值得高興的是,一些中國企業已經開始行動起來。在聯想集團最新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09~2010)中,聯想已經披露了從2007年到2010年的碳排放數據,并按照范疇一、范疇二、范疇三進行劃分。這說明聯想已經建立起內部的碳盤查體系。另外,聯想的報告中還提到,他們已經啟動產品碳足跡測算的工作,并已完成電腦產品碳足跡的測量技術研發工作,計劃2011財年對特定產品實現產品碳足跡管理。隨著企業低碳工作的深入,預計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實施碳盤查工作。
    一開始,企業可以從簡單的工作開始,根據現有能耗、電耗數據經轉換和估算測出碳排放量。但如果要長期深入開展這項工作,軟硬件的配套必不可少。硬件可用于監測具體的排放源或相關指標(譬如電力和汽油消耗),軟件可用于信息收集、計算、統計和分析。軟硬件的有機結合可以獲得更精確、更及時的碳監測效果。美國發動機制造商康明斯(Cummin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公司自2009年起啟用一套基于網絡的數據采集和報告系統。這套系統經過改進,可以實現如下新增功能:(1)對自動采集的數據進行一致性檢驗,若發現數據與歷史數據不一致,則能發出提醒;(2)提供一個對所有數據單位進行換算的下拉菜單,操作人員無須進行任何單位換算;(3)自動的數據換算;(4)設置了雙重驗證程序,工廠經理和公司的環境事務主管均須對數據進行審批。有了這樣一套系統,碳盤查便實現了精細化和流程化,工作起來就很輕松了。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