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當地新聞媒體報道,迪拜24小時降雨量超過142毫米,一天的降雨量相當于當地平均一年半到兩年的雨量。據新華社報道,阿聯酋國家氣象中心17日確認,該國過去24小時內遭遇1949年有記錄以來最強降雨。
一位在國際多邊機構負責環保項目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簡單而言,此次迪拜地區出現的極端降雨量,屬于極冷極熱空氣相撞時候才會出現的情況,對于中東地區而言,這種巨大的熱帶風暴是非常罕見的。
查塔姆研究所環境與社會中心副研究員埃爾根迪(Karim Elgendy)表示:“由于該區域降雨量有限,雨水管理系統歷來被認為是‘不必要的成本’?!?/div>
“隨著整個地區降雨量變化的增加,以及此類事件發生可能性的上升,此類系統的經濟效益變得更加突出。”他稱。
前述資深人士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極端天氣頻發的當下,氣候適應(adaptation)工作更迫在眉睫。
極端天氣頻發下的暴雨
據世界經濟
論壇和奧緯咨詢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到2050年,氣候危機將導致新增1450萬人死亡和12.5萬億美元經濟損失,并使全球衛生保健系統額外支出1.1萬億美元。
報告稱,極端天氣事件可能成為未來十年內全球最大的風險之一。其中,洪澇是死亡風險最高的氣候災害。報告預測,到2050年,洪澇可能奪走多達850萬人的生命。
報告解釋道,隨著海水溫度上升,蒸發的水分增多,極地冰蓋加速融化,總降雨量增加,地下水位也會升高。海平面上升將使沿海地區特別容易受到洪澇的威脅,現在潮汐性洪澇的頻繁程度是50年前的10倍。
洪澇不僅造成死傷,還會在災后留下一潭死水,加速水媒和蟲媒疾?。ㄓ缮飻y帶的疾病,如瘧疾)的傳播。基礎設施損壞和作物破壞可能導致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此外,房屋毀壞和生計喪失還可能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
根據目前的長期科學預測,中東地區將面臨氣溫升高和總降雨量下降的
問題。但據研究人員稱,這些非常干旱的地方也將經歷暴風雨,降下前所未有的雨水。這迫使各國政府考慮是否要適應罕見但具有破壞性的事件,以及如何適應。
阿聯酋遭受的這場自20世紀40年代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暴雨襲擊,科學家和天氣預報員歸因于大量水汽從變暖的海洋上升到大氣層,然后以降雨的形式落到阿拉伯地區。
這同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相關。世界氣候組織(WMO)數據顯示,厄爾尼諾現象盡管有所減弱,但仍在持續,預計全球大部分海洋的海面溫度將高于正常水平,這將導致未來三個月幾乎所有陸地地區的溫度均高于正常水平,并影響區域降雨型態。
英國雷丁大學水文學教授克魯克(Hannah Cloke)表示:“雖然像這樣的大規模洪災過去也曾發生過,但造成這次洪災的降雨規模之大、強度之高,將是我們在氣候變暖的世界中更經??吹降那闆r。”
她補充道,一下子降下這么多雨,即使是精心設計的排水系統也難以應付。
排水系統的氣變大考
暴雨過后,迪拜的人們出動水罐車從街道上抽水,但幾天后,一些社區、湖泊和當地足球場仍然積水嚴重。這也對迪拜國際機場的飛機起降造成了一定影響。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助理教授蘭姆(Zachary Lamb)表示,干旱地區的城市可能尤其無法應對暴雨天氣,因為建筑物、景觀和基礎設施在設計時并未將排水能力作為首要考慮因素。
“氣候變化正在顛覆人們長期以來對景觀和氣候條件的假設,而這些假設在幾代人的建筑和城市設計與規劃中都得到了體現?!彼硎尽?/div>
面臨這一問題的并非只有迪拜。去年,一場超級暴雨沖垮了利比亞的水壩,造成德爾納市洪水泛濫,造成至少5000人死亡。
實際上,即使是擁有成熟排水系統的城市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去年秋天,美國紐約市的居民就發現學校、道路和住宅被洪水淹沒,一些地方一天的降雨量達到5到8英寸,地鐵和鐵路服務也被迫中斷。如果沒有適當準備工作,充滿垃圾和污染的人工排水系統就無法吸收增加的水量,從而導致積水和洪水泛濫。
Greenmetrics.AI是一家通過傳感器利用數據分析預測降雨影響的企業,其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斯(Tiago Marques)從技術上提供了一些見解。他表示:“雨水排水系統無法適應我們目前看到的氣候變化和降雨量極其集中的水流:排水系統已經飽和,無法排出最近降下的大量雨水。無論隧道、高速公路還是城市最底層,這些水最終都會流入地表,造成城市內澇。”
他舉例說,發生洪災時,有人會指責市政沒有妥善清理排水系統,但譬如在去年多次發生洪災的葡萄牙波爾圖,該市的排水系統已經清理過了,但“水量如此之大,如此不尋常,基本上把所有樹枝甚至垃圾都卷進了以前干凈的排水系統,堵塞了排水系統。當所有這些水開始堆積時,很難在同一時間確切地知道各處發生了什么”。
“過去每100年發生一次的情況,現在開始每10年發生一次。過去每10年發生一次的洪水,現在開始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適應氣候變化意味著建設抗災技術?!彼a充道。
前述在國際多邊機構負責環保項目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極端天氣肯定會越來越頻繁這一前提下,目前的天氣情況的確超出了城市原有設計的應對能力。和氣候適應相對的是氣候韌性(resilience),所謂韌性就是當應對重大氣候變化時要有冗余空間,對于農業而言,主要面對的是旱災,就需要更換農作物耕種或者增加蓄水設施;對于城市而言,主要的問題就是降雨量增大所導致的洪澇問題,譬如目前在推行的海綿城市等,就是在構建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