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上漲的碳價意味著什么?碳價不斷上漲背后,驅動因素有哪些?未來,上漲的趨勢是否還將繼續?
眾所周知,價格是反映供需變化最靈敏且直觀的信號,在
碳交易市場亦然。
與走高的碳價同時出現的,是持續擴大的交易量。數據顯示,全國
碳市場3月日均成交量為16.97萬噸,較2月增長5.8%。截至4月25日,全國碳市場
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55億噸,累計成交額260.65億元。
從供需的邏輯的來看,此番碳價的上漲可以簡單概括為:碳市場上買家多,賣家少,因此,惜售的
碳配額成為推高碳價的主要動因。
然而,事實上,目前我國碳市場由供需雙方主導的價格鏈條還未形成,碳市場的價與量,多受非市場因素影響。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分析指出,
政策是現階段提振碳市場、影響碳價的關鍵驅動力。
從政策層面,至少存在3方面的驅動因素。
其一為即將于5月1日生效的《碳
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
作為我國首個針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設立的專項行政
法規,與之前的管理辦法不同,該條例具有強制執行力。
《暫行條例》明確對未按照規定清繳其碳排放配額的單位加大處罰力度。《暫行條例》規定,重點排放單位未清繳其碳排放配額的,責令改正,處1個月市場交易平均成交價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隨著該條例的執行時間漸行漸近,企業履約的緊迫性不斷增強。
其二,對于下一個履約期,企業存在配額收緊的預期。
目前,國家生態環境部正在就“2023、2024年度全國碳市場配額總量與分配方案”征求意見。「能見」了解到,此次分配方案或大幅收緊配額,而且不排除對跨期等量結轉作出相關限制。
據業內人士透露,該方案有幾個重要的措施導致碳價后期看漲。
首先是要對2020年分配的配額進行重新調整,將當年不合理發放的配額進行核減,核減方式是對2023年的配額直接進行調整,這將涉及市場上億噸的配額縮減。
其次是配額結轉規則的變更,以后的配額履約,原則上只能用當年的配額,之前盈余的配額可以部分結轉到之后的年份,可結轉的比例與配額交易量有關。這項措施也會導致市場上的流通配額減少,讓后市價格預期看漲。
最后就是配額分配基準線的持續下降,2023-2024的配額基準線雖然下降不多,但趨勢不變,控排企業在這種下降趨勢下,即使有盈余配額也會變得惜售。
其三,
ccer即將進入正式申報通道也可能是促進碳價上漲的因素之一。
施懿宸表示,隨著“十四五”期間及未來“十五五”期間全國碳市場逐步納入更多行業,同時擴大配額拍賣比例、完善配套制度標準,預計全國碳市場碳價還將持續走高。
當前全國碳市場已步入第三個履約周期,目前,進一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的各項措施正緊鑼密鼓展開。
水泥和鋁冶煉兩個行業將被率先納入,
鋼鐵、
有色金屬、
建材等已納入全國碳市場序列的重點排放行業正開展碳排放報告和核查等準備,相關核算與報告指南、核查技術指南也已開始征求各方意見。
施懿宸指出,將市場參與者擴大到其他行業主體,不僅碳市場覆蓋的碳排放總量將大幅提升,配額交易量、配額交易額將顯著增加,合理碳價也更易形成,市場活躍度有望得到改善。除此之外,碳市場的擴圍還能夠更充分地發揮碳市場的
減排激勵作用,倒逼更多高碳排行業企業采取低碳轉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