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出行可以累計積分兌換銀行綠色權益;信用卡綠色消費可獲得貸款優惠;企業碳
減排成效點亮融資綠燈……近年來,碳賬戶頻繁出現在金融服務場景中。
“作為綠色金融基礎設施,碳核算賬戶是開展綠色交易的重要載體。”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
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設立碳賬戶對提高社會主體綠色低碳意識、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綠色金融已然成為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商業銀行是探路碳賬戶的先行者,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相配合,積極開展碳賬戶體系布局,以碳賬戶撬動降碳大
市場。自2010年起,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商業銀行就開始試水“個人
碳信用”領域;2022年,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推出碳賬戶方案。時至今日,商業銀行對于碳賬戶的探索已經來到創新產品應用層面。
布局:搭建個人、企業兩類碳賬戶
要實現減排,必須摸清碳排放“家底”。 碳賬戶是存儲個人或企業碳排放量的賬戶,是對經濟主體碳表現進行采集、核算和評價的載體。商業銀行建立碳賬戶,可將各類主體的
碳減排行為數字化、資產化,為綠色優質客戶提供差異化綠色金融服務。
當前,商業銀行已經搭建了依托自身金融系統的兩類碳賬戶并啟動使用:企業碳賬戶是通過量化企業碳排放水平,可以精準判斷企業減排量以及綠色化轉型程度;個人碳賬戶則通過記錄居民的低碳行為并將其換算成碳積分,用于換取禮品或兌換權益等,促進居民踐行綠色生活理念。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碳賬戶,都與相應的金融服務掛鉤,賬戶主體可以通過賬戶內的減排數據和相應積分,在授信額度、貸款利率、辦理流程等方面獲得一定優惠與權益。
相關工作成效初現。截至2023年末,中信碳賬戶開戶量700萬個,累計碳減排量接近6000噸——相當于411萬棵樹1年的
碳匯,碳資產價值約33萬元。企業碳賬戶方面,目前衢州市碳賬戶已覆蓋工業、能源、
交通、建筑、農業等領域共計4066家企業主體,占衢州市碳排放總量的90%以上。
商業銀行主動布局碳賬戶,有助于推動社會綠色低碳發展,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自身發展需求。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作為一種金融服務創新,商業銀行推出個人及企業碳賬戶,將金融服務與用戶行為在“雙碳”目標下進行鏈接,既有助于在全社會宣導綠色低碳理念,也有助于進一步豐富自身金融服務場景,拓展新興領域金融業務,增強現有用戶黏性并獲得新的用戶。
應用:碳賬戶為信用賦能
商業銀行通過建立碳賬戶評價體系,能夠開發碳信用評分模型,為企業與個人提供更精準的綠色金融服務。以衢州市為例,碳賬戶通過對有關經濟主體碳排放的全面系統記錄,抓取企業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碳源結構等數據形成碳征信報告,將碳賬戶信息嵌入金融機構信貸業務全流程,完成碳賬戶信息與貸款金額、利率、期限及擔保方式的差別化匹配。
由于碳賬戶信息嵌入了金融機構核心業務的全流程,碳核算實現了可操作、可計量、可驗證。金融機構將企業碳征信報告信息嵌入貸前審查,貸中評估和貸后管理等信貸流程,依據企業碳表現提供差異化信貸支持,解決了綠色金融低碳轉型過程中金融低碳資產識別難的
問題,并得以在此基礎上綜合開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在金融引領低碳發展方面實現重點突破。
以建設銀行衢州分行為例,該行緊密圍繞衢州市傳統企業改造升級、綠色產業提速發展的核心目標,不斷開拓綠色信貸和碳賬戶應用場景,推出了“碳系列”信貸產品。2023年末,該行創新推出了“低碳轉型掛鉤目標貸款”,將借款人的貸款利率與企業碳表現值掛鉤,把企業一定周期內減碳降碳成效作為貸款觸發條件,設定定量掛鉤目標,動態監測企業碳維度數據變化,形成“碳效益評估—貸款條件差異化—低碳轉型動力增強”的金融激勵減碳降碳新路徑,激發企業減排降碳活力。
日前,建設銀行衢州分行為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放0.45億元的低碳轉型目標掛鉤貸款,期限12個月,貸款利率與企業單位碳排放強度掛鉤,達到既定目標后即可享利率優惠,實現了用金融手段支持企業減排降碳行為。
金融機構借助搭建碳賬戶體系創新推出不少綠色金融產品。在企業碳賬戶領域,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服務碳減排的專項產品不斷豐富;在個人碳賬戶領域,個人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水用電、廢物回收等都可以轉化為碳減排量。商業銀行注重應用場景建設,在工業、農業、能源、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不同領域進行碳排放數據收集與核算,推廣碳賬戶應用,并通過信用賦能,以發揮綠色激勵作用。
未來:建立統一標準與推動互聯互通
碳賬戶在我國雖然早已開始了相關實踐,但目前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整體來看,當前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未建成統一標準與缺乏互聯互通上。
“當前各機構所采用的數據采集方式、計量模型及計算規則不具有權威性和通用性。”王遙表示,她建議有關部門采用統一的碳排放核算標準,并建立國家或行業統一的數據庫,以實現數據資源的充分整合利用、提升碳賬戶背后“碳資產”的流動性。同時,她認為當前碳賬戶數據應用缺乏互聯互通機制。
行業內已經關注到該問題并積極推動。2023年10月24日,中國銀聯與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創建“碳賬戶互通體系”,打通了中國銀聯“低碳計劃”與“中信碳賬戶”服務,二者可相互接入、開放連通,實現賬戶互通、數據互通、碳減排場景互通,并逐步實現碳賬戶的互認和互換。
數據安全及風險管控也受到關注。碳賬戶采集的數據覆蓋個人生活及企業經營等眾多社會生產經營問題,數據安全涉及公民隱私保護及數據流轉過程中的泄露風險。王遙建議,有關部門從數據開發利用的角度構建數據安全保障機制,從制度和技術兩方面強化數據采集與使用監管,保障數據安全。
在專家看來,當前,我國企業碳賬戶的建立仍在探索的初級階段,在制度安排、積分核算、信息采集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實踐中還存在不足。從商業銀行和平臺的應用實踐來看,個人碳賬戶處在起步階段,公眾對個人碳賬戶還缺乏了解。“當前仍然存在不同主體下計量標準不統一,個人碳賬戶中積分變現渠道較少以及個人碳賬戶信息保護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解決。”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邱亦霖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