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作為制造業大省,低碳環保之風吹向各行各業。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中科創投
碳中和研究院院長駱志剛表示,企業端、政府端、消費端“三箭齊發”,才能更好地推動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制造型企業意識到,
節能降碳不是負擔而是紅利,不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能,還能構筑起深厚的綠色競爭護城河。”駱志剛表示,以制造業為例,其布局分布式光伏發電,增加綠色清潔能源消納,有利于降低用電成本,還可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扣減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滿足能源雙控要求,國際上又可以達到大型國際供應鏈準入門檻,或是在項目招標中滿足綠色供應鏈采購要求。
從
政策層面看,可采用“胡蘿卜+大棒”策略,即同時兼具激勵和約束。他解釋稱,2013年,廣東正式啟動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主管部門根據企業的生產規模、能源消耗等因素,給控排企業碳排放配額。“如果一個高耗能企業的碳排放配額用完了,它就需要從
市場上購買更多的配額,花費成本可能會很高;反之,一個企業的碳排放配額還有剩余,它可以將其賣給其他需要的企業。這相當于通過‘
碳市場’構建了類似‘獎懲’的機制。”
此外,駱志剛還表示,企業還應積極擁抱綠色化,信息化兩化融合帶來的低碳改造機會,抓住當前國家鼓勵大規模設備更新的政策,降低能耗,同時引入配額合同管理模式享受政策紅利。
同時,消費者的角色不容忽視。駱志剛建議,可以通過積分制度、兌換商品、折扣優惠等方式鼓勵綠色消費,從而反向促進企業從供給端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構建環保、友好、健康的消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