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國家區域重大戰略之一,但目前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式”中部塌陷現象,而且中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綠色低碳轉型難度大。筆者認為,要破解這一
問題,助力其實現綠色崛起,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關鍵。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資源集約高效利用,解決成渝地區中部的資源環境問題。優化綠色資源配置,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合理規劃布局成渝地區中部重點產業,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推動成渝地區中部綠色優勢產業一體化發展。降低區域生態環境負荷,推動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線性經濟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優化城鎮空間結構,突出“成渝主軸節點城市”特點,以塑造生態宜居景觀、厚植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為重點,構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主、大中小城市協調集約立體的生活空間。
二是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解決成渝地區中部的發展問題。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聯合打造綠色成渝中軸線。協同推動工業體系循環式發展,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探索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構建綠色生態農業體系,大力發展糧經作物生態立體種植、稻魚蝦綜合種養等生態低碳農業,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農產品生產供給基地。加快推進成渝地區中部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依托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特色稻漁產業基地等重大產業項目,共同打造“生態+文旅”精品路線。
三是強化環境污染協同治理,解決成渝地區中部的環境質量問題。聚焦“四大結構”優化調整,以遂寧、內江、資陽等川渝毗鄰地區為突破點,聯合制定成渝地區中部大氣傳輸通道重點行業、重點污染源整治計劃,持續推進
水泥、燒結磚瓦等行業企業錯峰生產和交界區域“散亂污”企業整治。強化區域水網建設,規劃實施一批水資源配套工程,推動中水再生循環利用,拓寬再生水利用途徑,進一步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和水平。支持成渝地區中部探索跨行政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加強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解決成渝地區中部的生態問題。依托城市“綠心”“綠肺”建設,以水土保持區、沱江中下游城鎮生態經濟區、低山丘陵農村生態區為重點,統籌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筑牢成渝地區中部生態保護屏障。以涪江、沱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湖庫、渠系為支撐,加快建設涪江、沱江岸線防護林體系,構建結構合理、功能穩定的沿江、沿河生態系統。以生物多樣性功能區、涪江、瓊江、沱江流域等區域為重點,開展以植被、物種多樣性、遺傳資源為重點的本底調查,加強郪江黃顙魚、瓊江翹嘴紅鲌等國家級、省級種質資源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