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段洪濤3日介紹,其科研團隊通過整合、挖掘不同時期近300個湖泊調查數據,發現過去幾十年中國湖泊整體正從排放二氧化碳的“碳源”向吸收二氧化碳的“
碳匯”轉變。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
“湖泊生態系統一般具有光合固碳和有機質降解排碳的雙重過程,大量流域外源負荷輸入等增強了湖泊水體有機質降解消耗過程,導致大量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排放。”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博士肖啟濤表示,中國開展的“碧水保衛戰”顯著降低了入湖負荷輸入量,有效削弱了湖泊有機質降解及其排放二氧化碳的過程。
肖啟濤指出,“碧水保衛戰”同時也提高了水質,例如湖泊透明度增加等,間接增加了水體光合作用,促進水體二氧化碳的固定和消耗。“從顯著的二氧化
碳排放源轉變成弱排放源,甚至有些湖泊正積極固定和吸收大氣的二氧化碳。”
該研究集合流域特征、湖區環境、水體理化等多層屬性,辨識了中國湖泊二氧化碳演變規律的物理、生物、化學驅動機制,打破中國湖泊二氧化碳動態變化研究的局限,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科研人員注意到,不同區域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誘導”湖泊二氧化碳生消機制產生明顯地帶性。其中,東部平原和云貴高原湖泊二氧化碳變化受藻類固碳過程驅動;東北湖泊有機質豐富且通過降解過程主導二氧化碳排放,入湖負荷持續減少,導致其排放量顯著降低;青藏高原等閉流區湖泊在暖濕化背景下,通過“物理稀釋”效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