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數字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標志性趨勢,日益成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主動順應全球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變革與綠色轉型進程協同演進趨勢,加快推進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作為一種生態環境治理方式,數字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將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有機嵌入生態文明建設,在數字化與綠色化的深度融合中,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將“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作為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目標,為新一代數字科技助力生態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推進數字化建設,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發現數據背后的規律,充分釋放數字技術在生態環境治理效率提升、技術改進、手段優化等方面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能夠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重要引擎,有助于達到高效、可持續的生態環境治理效果。因此,要科學認識和把握數字技術對生態文明建設全領域、全過程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主動適應并前瞻性布局數字化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建設。
深入把握生態環境智慧治理走向,提升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協同性。建設數字生態文明,重點在于統籌好數字化和綠色化的關系,推動二者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加快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要善于運用數字技術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和模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與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的協同發展。加快數字技術與生態產業深度融合,運用數字技術對生態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提升賦能。通過高效的數據匯聚和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賦能,以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生態治理全系統全流程提供智慧支撐。在長江大保護中,跨行政區域的全流域生態環境一體化監管監測網絡,為建設數字生態文明提供了成功的實踐案例,實現“數據采集分析、數據模擬與可視化、污染溯源追蹤、智能輔助決策”等為一體的數字化生態治理業務體系,從水質診斷、預測預警、污染溯源、情景模擬等多個方面,為推動長江流域高水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決策參考,推動決策過程由“經驗判斷型”向以“數據分析型”轉型、治理過程由“切塊式、片段化”向“數據互聯、協同治理”轉變,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科學性、精準性、整體性提供系統支撐。
但也要充分認識到當前我國數字生態文明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據標準規范體系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為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成果數量和質量距離現實需要尚存在一定差距。這就要求加強數字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建設,彌合地區間、行業間的數字鴻溝,加快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推進運用數字技術系統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完善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構建以數字孿生流域為核心的智慧水利體系,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撐。
系統把握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新范式,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數字化技術賦能綠色轉型的實踐重點,還在于以數字化技術助力制造、農業、服務業等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助推我國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提升綠色競爭力,促進以數字化為引領綠色智慧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一是加快數字生態文明建設與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深度融合。加快數字化智能制造技術對傳統制造業的賦能進程,推廣數字技術在研發、生產、流通、銷售等各環節的融合應用,促進制造業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和創新產業模式,特別是加強智慧能源系統對于能源發掘、生產、存儲、傳輸、分配等各個環節的數據支撐功能,為推進智能制造全面升級、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數字技術支撐;運用推廣數字化監測、可視化表達、生產溯源、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促進農業生產數字化革新,助力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的轉型,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是加快數字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產業深度融合。運用數字技術對生態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提升賦能,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探索數字技術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促進數字技術在生態產品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推廣運用,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績效。
三是加快數字生態文明建設與智慧服務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推動傳統服務模式的重構,扶持建設以沉浸式服務、體驗式服務為代表的數字服務體驗中心,促進數字醫療服務、數字文旅服務和數字教育服務等新服務產業的發展,推進社區、城市、省域等分層級協同綠色生活
碳普惠平臺建設,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智慧水平。
準確把握數字技術的生態化規約,堅持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指向。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賦能生態文明建設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同時,也潛藏著損害公共利益的諸多風險,包括數據隱私泄露風險、技術可靠性風險、人為干擾風險等,且上述風險一旦發生,就有可能導致出現生態環境治理數據信息失真、決策判斷失誤、治理過程失效等嚴重
問題,這些因素構成了“生態化”與“數字化”之間的張力。所以,在注重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功能的同時,也要以生態化導向對數字技術進行規約,這就要求在數字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堅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始終堅持綠色化、低碳化導向對于數字技術應用領域、數字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生態價值約束。要著力建設公平規范的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法律
法規體系、技術標準體系、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國際交流合作體系等,以確保數字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推進,保障數字技術引領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消費的實踐走向,統籌謀劃數字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國際合作,以綠色“一帶一路”為基礎推進多層面協同、多平臺支撐、多主體參與的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合作機制,以智能化、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新成效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