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交易是基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對各國分配二氧化
碳排放指標的規定,創設出來的一種虛擬交易。
因為發展工業而制造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的發達國家,在無法通過技術革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對該國家規定的碳排放標準的時候,可以采用在發展中國家投資造林,以增加碳匯,抵消碳排放,從而降低發達國家本身總的碳排量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 “碳匯交易”。
目前,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78.11億噸,固碳釋氧等生態服務功能年價值達10.01萬億元。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理查德·桑德爾曾說過,國際
碳交易市場將最終成長為超過十萬億美元的超大型市場。而碳匯交易將成為碳交易中的重要部分。
碳匯交易應該由5個環節組成,包括生產標準、計量碳匯的標準、
認證標準(即檢查驗收的標準)、交易的規則和交易的標準。目前,碳匯交易的標準和規則等有待確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目前中國已啟動了
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等7個省市的碳排放交易試點,為今后“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進行有益探索。
第一是處理好市場機制的設計,必須要考慮與國內現有的行政、法律措施和
政策銜接、配合;
第二是處理好全社會的節約與重點項目的控制之間關系;
第三是處理好存量和增量的關系,也就是現有的企業、新建的企業以及今后會淘汰的企業該如何切入的問題;
第四是如何按照行政區域進行分配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