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正在向全球發出紅色警報。各國應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氣候風險意識,加強防范和應對能力,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全球共此涼熱”,氣候危機之下,任何人都不能獨善其身。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的《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地表溫度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紀錄。2023年,熱浪、洪水、干旱、野火等影響了數百萬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2024年地球可能更熱。
世界氣象組織在當天發布的公報中援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話說,所有主要指標都在發出警報,其中一些指標不僅刷新紀錄,更是幾近“爆表”。該組織秘書長塞萊絲特·紹洛說:“世界氣象組織正在向全球發出紅色警報?!?/div>
氣候危機之下,任何人都不能獨善其身。
人類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一個事實——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不斷加劇,已成為全球面臨的最緊迫的挑戰之一。當前,氣候危機與不平等密切交織,日益嚴重的糧食不安全、人口流離失所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就是明證。盡管全球氣候治理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氣候變化領域的政治色彩卻一再強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傾向不斷顯現。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完成《巴黎協定》實施情況首次全球盤點,結果顯示,國際社會目前采取的適應措施和減緩承諾與應對長期風險及《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行動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碳定價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工具。但由于國際碳定價合作的缺乏,各國間碳定價的差異可能促使其引入碳關稅,進而掀起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潮流。同時,清潔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化傾向加劇綠色產業競爭。雖然全球適應氣候變化的信心有所提升,但大多數努力都是碎片化、漸進式、針對特定部門的,并且在各區域分布不均。
近年來,歐盟提出
碳中和、循環經濟、保護環境等針對氣候變化的頂層設計,各國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
政策,歐盟希望在國際舞臺上進一步樹立“氣候政策先鋒”的形象。但由于近年來氣候多變、挑戰倍增、內外風險復雜交織,歐盟推進氣候變化政策也面臨重重阻礙。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行動最前線”。世界氣象日歷年主題很少涉及氣候行動,今年的主題也從側面反映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感,以及各方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叭蚬泊藳鰺帷保瑲夂蛭C之下,生活在多元共生的地球上,每個人都身處氣候變化行動最前線,都應為減緩氣候變化協力前行。
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加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是引起全球升溫的主要原因。毫無疑問,
減排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必修課。面對變化的氣候,減少
碳排放,每個人都在“最前線”。應該積極行動起來,踐行低碳生活,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以個人力量為減緩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比如,從我國的出行來看,統計數據顯示,
交通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總碳排放量的10%左右。其中,道路交通在交通全行業碳排放中的占比約80%,于是,
節能減碳就在我們每一次出行選擇之中了。
綠色的出行方式包括步行、騎自行車、乘坐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較短距離的出行盡量采用步行和騎自行車,既低碳環保,還可鍛煉身體;較遠距離的出行優先選擇乘坐公共汽車、地鐵等公共交通,也可以和其他人拼車;長途旅行能乘坐火車時就不乘坐飛機;購買汽車時盡量選擇排量較小又能滿足日常出行需求的車;在駕駛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注意避免猛踩油門剎車,節省燃油,減少污染排放物。
從大的角度而言,各國應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氣候風險意識,加強防范和應對能力,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而對于普通公眾來說,少吃一份外賣,多一次綠色出行,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也能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