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聯合國主渠道下“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越來越多的重點行業和產品正在實施無差別化的碳標準標識制度,并在國際貿易、新經濟和消費領域逐漸形成新的技術規范,這將深遠地影響全球供應鏈及產業的發展。
關于產品
碳足跡核算與
認證,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標準主要包括英國PAS 2050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系列標準(包括ISO 14040-2009、ISO 14044-2006等)、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的《產品和供應鏈標準》(包括《產品生命周期核算和報告標準》和《企業(范圍3/供應鏈)核算和報告標準》等。
目前,全球約有20余個國家或地區實施了產品碳足跡的標簽標識制度,包括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瑞典、西班牙、日本、韓國、泰國等。
因為《巴黎協定》履約要求,發達國家要率先實現全經濟范圍的溫室氣體絕對量的
減排,因此在碳足跡管理領域這些國家起步較早并積累了豐富經驗。比如,英國標準協會(BSI)、碳信托和英國環境部在2008年聯合發布的全球首個產品碳標識方法標準“PAS 2050:2008商品和服務在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規范”,已成為廣泛用于評估企業產品和服務碳足跡的評價標準。
目前,國際上有關碳足跡管理的實踐仍在不斷探索,總體上呈現標準蕪雜、方法各異的特征,相關認證管理也較為碎片化,仍處在行業自治、企業自治的階段。與此同時,考慮到存在“漂綠”、“重復計算”等諸多亂象,歐洲議會在2024年1月通過了《為綠色轉型而賦能消費者法案》,禁止產品或服務提供者使用“
碳中和標簽”,即慎用已經泛濫的抵消資源,更強調產品或服務基于自身技術創新實現的深度脫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