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約有40個國家已經或計劃建立
碳排放交易體系(ETS)或者碳稅。
最先實施ETS是歐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歐洲碳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
碳交易市場,于2005年建立并運作,經歷過2008年的輝煌,又在2013年出現“滑鐵盧”式衰退,碳價跌幅超過70%。隨著歐盟提出的救市計劃屢遭否定,整個歐洲碳市陷入低迷。
澳大利亞是一個不成功的案例。2012年,澳開始對礦業、
交通、能源等行業的500家企業開征碳稅,然而兩年后又將其廢除,被視為全球
減排的一種倒退。
美國和日本也是兩個重要的碳交易市場。2011年10月,加利福尼亞州成為美國首個通過ETS的州,并于2013年開始分兩階段實施碳交易。2008年10月,日本開始試行碳交易體系;2010年4月,東京都總量限制交易體系作為亞洲首個碳交易體系正式啟動,也是全球第一個城市碳交易計劃。
另一個值得期待的
碳市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助力中國實現到2020年,碳排較2005年水平減少40%至50%的目標。目前,中國已經有7個省市開始實施ETS。中國碳市預計2016年正式啟動,或將成為僅次于歐洲的全球第二大碳市,是韓國的最大競爭者。
過去4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年交易額達500億歐元,到2020年,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然而每個ETS都有不同的規則和相對獨立的價格體系,區域市場碳價差距較大。(節選自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