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掃先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通過祭掃活動,寄托今人對已逝先輩故人的哀思。清明祭掃已經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一個載體。
然而,集中于清明時節的祭掃活動,也可能帶來一些令人擔憂的
問題。據中消協統計,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于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除了環境污染外,祭掃燒紙還會帶來防火安全隱患;大批人流集中出行,也造成
交通擁堵等問題。
時下,各種裝飾奢華的祭祀用品大行其道,有人認為燒紙越多,越能體現對先人的尊敬,甚至出現互相攀比的現象;還有很多人出于被迫接受的從眾心理,也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祭掃開支。
其實,祭掃講的是心意,而不是排場。例如,鮮花祭祀的方式雖然還不太普及,但其傳遞出高雅時尚、環境低碳的社會價值,應該給予大力推崇。推廣這樣的新祭掃方式,不僅無損于表達哀思、紀念先人的心意,也能讓“清明”走向綠色、文明,對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也大有裨益。
清明來臨之時,政府部門為應對人們的集中出行,動員了大量社會資源。我們不妨也選擇錯峰拜祭或其他祭掃方式,節省了出行成本,減少了社會壓力,也提高清明拜祭的質量,可謂一舉多得。
只要祭掃的形式不與紀念先人的祭掃意義產生錯位和背離,祭掃回歸一種綠色、文明的表達,便是可取的。讓清明祭掃方式更加多樣、清新,讓傳統文化找到符合時代精神的綠色表達方式,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見證。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應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