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面世已有多個年頭,作為城市公共
交通的有益補充,不僅有效解決了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
難題,也為城市減污降碳提供了可持續的智能解決方案,成為綠色出行方式的重要參與者,融入市民出行的日常。
不僅如此,共享單車企業緊跟
市場需求推陳出新,上線共享電動自行車、親子共享單車等新產品,隨著不斷優化的用戶體驗,城市大街小巷遍布著的五顏六色的共享交通工具,已然成為共享經濟、綠色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近年來,共享單車使用日益規范,配套建設日漸優化,但也存在隨意停放、擠占盲道等破壞城市環境和公共安全的
問題,使用者蓄意破壞、私自占用、拆解盜賣共享單車的情況仍時有發生。亂象五花八門、屢禁不止,原因多樣但并不復雜,無外乎一些人公共意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在不正確義利觀的驅使下,圖一己之便,或牟不義之財。
往小看,這一類行為不僅侵害企業權益,妨礙道路通行,影響用戶體驗;往大看,擾亂市場秩序,更觸碰法律底線。對共享單車所遭遇的種種“人為傷害”如不加遏制,或將降低公眾綠色出行意愿,傷及企業創新發展信心,進而影響共享經濟發展步伐,阻滯低碳環保意識的深度普及。
綠色出行對城市而言,不僅是一種高效出行方式,更是一種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共享單車的現狀,既體現使用者素質的高與低,也折射綠色出行之路的寬與窄。為共享單車營造良好運營環境,有助于低碳社會建設,有助于護航共享經濟健康長遠發展,有助于“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
規范綠色出行秩序,營造綠色發展環境,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共同作為。媒體機構應充分發揮社會教育作用,積極倡導鼓勵綠色出行方式,準確宣傳法律
法規,監督曝光有關亂象,提升公眾規范共享意識,創造有利于共享經濟發展的文明環境。行業企業在提升產品質量、提高防盜技術的同時,應持續優化完善“黑名單”制度,引導用戶規范用車。職能部門需不斷加強市場監管,堅決打擊破壞、盜賣共享單車的失范行為,完善基礎設施,合理建設、規劃停車場地,切實維護企業、用戶合法權益。
3月18日,
北京市交通委發布2024年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計劃,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將力爭達到75%。此前,
山西發布的數據顯示,太原、大同的綠色出行比例已超過70%。讓綠色出行之路越走越寬,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信通過各方合力,通過呵護共享單車這件小事,將護航綠色出行秩序、推動城市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