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科學出版公司自然科研雜志《通訊-地球與環境》上發表的這項研究的作者表示,在最好的情況下,預計 2035 年氣溫上升將導致食品價格平均每年上漲 1.49 個百分點。最壞的情況下,增幅將為1.79個百分點。
對整體通脹的影響將分別為 0.76 和 0.91 個百分點。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馬克西米利安·科茨 (Maximilian Kotz) 對法新社記者表示,通過比較 1991 年至 2020 年間 121 個國家的歷史價格和天氣數據,“我們發現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氣溫升高,特別是在夏季和炎熱地區,會導致食品價格上漲”。
來自德國波茨坦大學( Potsdam)和歐洲中央銀行的研究人員隨后根據預測的 2035 年至 2060 年未來氣候條件推斷了這些數據。
馬克西米利安·科茨表示,這些“可能會導致全球食品通脹和整體通脹上升,特別是在已經變暖的地區,例如南半球”。 非洲和南美洲將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大陸。他補充說,在北半球,氣溫上升將推高價格,“尤其是在夏季”。
然而,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全球變暖對家庭支出的其他組成部分(除了電價)產生重大影響。馬克西米利安·科茨指出,這與研究表明“農業對氣候影響特別敏感”非常“一致”。
該研究的作者還更具體地研究了 2022 年夏季熱浪對歐洲的影響,這可能導致食品通脹上升 0.67 個百分點,其中對南歐的影響更大。研究強調:“氣候變化將加劇這些極端高溫事件的嚴重程度,從而加劇它們對通貨膨脹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