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枝披上新裝,嫩芽冒出枝頭。3月屬于春天,屬于綠色。3月21日,世界森林日來臨。作為陸地上重要的糧庫、錢庫、水庫和碳庫,森林不僅為人類帶來游憩、美學等多重社會和文化價值,其吸收和儲存的
碳匯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專家看來,開展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及恢復不僅有利于捕獲森林碳匯,這項行動也是各國參與國際治理的平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
守護陸地“吸碳器”緩解氣候危機
在今天,擴大森林植被面積有何意義?除了添一份綠意,利用樹木吸收和存儲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危機是最為大眾熟知的答案。
森林陸地是重要的“吸碳器”,森林植物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其在大氣中的濃度,并形成森林碳匯。 盡管并沒有科學家聲稱僅靠樹木就能解決氣候危機,但有證據表明樹木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意味著,在自然界中默默承擔著碳匯作用的森林,值得人們更多的重視。
“增加森林面積和提高森林質量,有助于穩步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碳匯,這既能促進多種生態服務功能的提升,也有助于生態優勢向經濟和社會優勢轉化,帶動地方均衡發展,促進包容性共同富裕,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要一環。”世界經濟
論壇自然倡議大中華區總負責人朱春全告訴記者。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計,全球森林共含有約6620億噸碳。其中,位于南美洲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橫穿巴西、哥倫比亞、秘魯等8個國家,是全球最大、物種最豐富的熱帶雨林,占據全球森林面積的20%。這里的土壤中儲存了約1500億噸的碳,對穩定世界氣候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森林碳匯的核算和交易也需要系統性規劃和監測。朱春全介紹,只有當一段時間內森林固定的碳多于排放的碳,森林才能發揮碳匯的作用;而當樹木被砍伐、發生林火或者森林老化自然枯死腐爛時,森林釋放出的碳可能會讓其成為碳源。
“值得注意的是,森林碳匯的捕獲和保護還存在成本的
問題,一般而言,熱帶地區的捕獲和保護單位成本較低。但如果從可持續森林經營和管理的角度,德國的‘近自然林業’經營對于我國的森林生態質量提升有著很多的借鑒作用,特別是在低質低產林和單一樹種的人工林全面改造和提升質量方面。”朱春全說。
據了解,近自然林業是一種在確保森林結構關系自我保存能力的前提下,遵循自然條件的林業活動,能夠有效地保護森林的自然生長能力,能增強森林的生態作用。
以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推動國際治理
事實上,開展綠化和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及恢復,不僅僅是捕獲森林碳匯的重要手段,也是全球各國參與國際治理的平臺。
根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數據,全球40%的土地已經退化,受氣候變化及人們管理土地方式的影響,干旱在世界各地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大。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經受到干旱的影響。
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碳匯不僅提供棲息地、食物和水源等資源,還能維持地球水循環,維護生態平衡。今年是《公約》通過30周年,《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將于12月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開。
“國際社會應當攜手一道,為大規模的科學開展綠化和生態修復發揮作用。”中國綠化基金會副主席陳蓬對記者表示。
中國已在其中扮演先鋒角色。2022年,我國發布的《第9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報告》指出,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91.86億噸碳,年涵養水量6289.50億立方米,年固土量87.48億噸,年吸收大氣污染物量0.40億噸。
今年植樹節,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202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完成造林399.8萬公頃。不久前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也提到,我國致力于在2035年將森林覆蓋率提升至26%。在此過程中,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全民參與、低效林改造等都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我國企業參與生態恢復和保護的實踐,都是講好中國生態故事的鮮活范例。”陳蓬說。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植萬億棵樹領軍者倡議”總負責人Florian Vernaz對記者表示,“在植樹造林、可持續森林經營等方面,中國一直有著系統性優勢和杰出的成績,這些先鋒行動需要更廣泛地與國際社會分享,推動全球發展以及氣候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朱春全則介紹,早期,我國借助一定的國際資金用于支持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工作,并在交流和實踐中不斷提高保護和恢復水平。隨著社會的發展,利用
市場參與機制動員社會資本,成為國際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重要趨勢。
“今后,要推動全球攜手參與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應加強對話和交流,分享經驗,推動社會資本參與,建立一套集指導
政策、實踐工具、技術路線、旗艦項目等于一體的‘組合拳’,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朱春全說。
企業助力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空間巨大
“全球森林的價值估值約為150億美元,是全球股票市值的兩倍。”這是波士頓咨詢公司一份報告中呈現的數據。
龐大的數字背后,對企業而言,參與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不僅可以幫助其增強環境韌性,還有助于提升整體的盈利能力,更好地實現增長目標:用相對較小的資金成本提升客戶的忠誠度和粘性,從而帶來可持續的回報。對于在營業范圍內和供應鏈上下游高度依賴森林和土地的企業來說尤為如此。
然而,目前即使在發達的歐洲市場,針對陸地生態系統恢復的資金中,只有5%來自于私營領域。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2021—2030)行動計劃即希望推動生態恢復在企業中的認知。
在過去3年間,世界經濟論壇發起的“全球植萬億棵樹領軍者倡議”,累計推動全球百余家企業參與平臺相關工作,加強區域間的對話和交流,推動國際見伙伴關系成長和生態恢復知識的分享,這項倡議的中國行動目前也在積極推進,已有多家企業先后承諾并穩步落實種植、保護和恢復的工作。
在我國,盡管森林資源面積居世界前列,人工林面積多年穩居世界首位,但也仍面臨著提高森林生態質量提升以及保護恢復市場化等挑戰。今年1月,我國啟動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
減排交易市場(
ccer),為企業參與保護和恢復提供了新的路徑。
由于碳達峰后的減排長尾效應,利用森林生態系統捕獲的碳匯往往成為“不得不”減排部分的最優解。我國逐漸完善的碳匯市場不僅提供了參與機制,也極大地豐富了企業參與的多樣性、激發了參與的積極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春峰對記者表示,成功實施溫室氣體減排,有賴于企業積極有效參與,
碳交易等市場激勵機制無疑是促進企業積極有效參與的正確選擇和制度創新,實踐證明,可以實現企業關注和環境效益的雙贏,應當不斷加以完善。
“同時也應看到,促進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國土綠化和森林可持續經營,不能僅僅依靠一種機制,而需多種激勵政策并舉,不斷創新制度和政策供給,打造多種合作平臺,構建符合不同企業特點的參與方式,以持續激發企業參與意愿。”王春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