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武漢首座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綜合性分布式能源站,采用了中法兩國先進的智慧能源管理平臺。”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啟動區能源站項目運營方負責人廖宣介紹,能源站是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以下簡稱“中法生態城”)的重點項目,也見證著過去十年,這座生態環保、宜居宜業、開放合作的現代化新城拔節生長。
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簽約十周年暨第七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
論壇舉辦之際,與會代表20日走進中法生態城進行實地考察。
生態宜居之城
中法生態城是中法兩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方面挑戰,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而推動建設的生態新城。2014年3月,中法生態城落戶“知音故里”武漢市蔡甸區。
從空中俯瞰,中法生態城湖水澄澈、岸線曲折、綠色延綿,建筑的高度和密度隨著向湖邊延伸而逐漸降低,山水城融為一體。
什湖是中法生態城生態治理的示范項目。該項目借鑒了巴黎、里昂等法國城市在排水、防澇、雨水循環處理方面的設計思路,形成“湖塘映城、河網穿城、城在園中”的共生格局。據了解,什湖生態修復主要在于改善湖體水質,發揮濕地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可以收集雨水,排水防澇,營造宜居環境。
走進中法半島小鎮,一道植被豐茂的濱湖涵養帶將小鎮與后官湖連接。塘埂邊編織著柳條的木樁供動物棲息,沉水植物組成“水下森林”……濱湖涵養帶為各類生物創造良好的繁衍棲息地,也讓人類活動與自然濕地互不干擾。
據悉,通過生態廊道串聯山水,中法生態城構建起“生物多樣性中心+生態緩沖區+生態廊道+生態屏障”的生態框架,形成“雨水花園+生態廊道+微循環滲透綠脈”的生態城市海綿體系。
產業創新之城
在20日舉行的第七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上,58個重點項目集中簽約,總金額達606億元,涉及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產業。
數據顯示,自落戶以來,中法生態城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7億元,招商引資總額103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目前在中法生態城內,高端服務、數字經濟、生命健康三大主導產業集聚成勢,新天大道現代服務業走廊、鳳凰山產業園、中法半島國際旅游度假基地、后官湖文創產業園、中法科技谷、同濟大健康產業園六大產業發展平臺逐漸成形。
光伏板發電、安防機器人園區“跑腿”巡邏、5G監控系統對園區水電進行智慧管理……在中法生態城光控特斯聯(武漢)智慧產業園內,通過雙碳智慧展廳的曲面大屏,可一覽光伏系統、儲能系統、電網系統、
電力負荷等實時數據,實現能源按需分配,避免能源浪費。據了解,目前,產業園已集聚30余家科技型企業、50余項創新創業項目。
近年來,中法生態城引進了中建幕墻、中建科工、中建綠創等多個項目,中鐵橋梁科技中心、中建鋼構設計研究院、中建裝飾科技創新研究院、中核科創中心、同濟國家醫學中心等科創中心建成投運,法國電力、森織、泰孚、安柯威、特斯拉等外資知名企業加快集聚……高端高新產業為中法生態城發展積蓄澎湃動能。
中法合作之城
3月19日晚,來自中法兩國的音樂家及樂團同臺演繹多首經典曲目,以音樂為媒,不僅為當地民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更為中法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橋梁。
從構想到規劃、設計、建設,10年來,中法兩國專家團隊共同編制了中法生態城總體規劃和總體城市設計,吸納兩國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技術和經驗。在20日下午舉行的分論壇上,兩國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再次聚焦“綠色建筑與韌性城市”“生態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等議題,為中法生態城綠色、低碳發展建言獻策。
“中法生態城的設計吸收了兩國的智慧和方案。”法國夏邦杰建筑設計公司巴黎總部集團副總經理、法蘭西建筑院院士樂嘉10年前曾參與中法生態城的規劃,再次回到這里,他十分欣慰,“基礎設施日漸完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當初設想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逐步變成了現實。”
十年來,中法生態城不僅成為兩國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的典范,還是武漢對外交流合作重要載體。法國駐武漢總領事胡建誼表示,基于共同的愿景,法中攜手見證了中法生態城的落地開花,未來也希望雙方的合作可以擴展到更多領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