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
碳足跡國家標準正在醞釀,
市場監管總局明確,將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逐步開展產品碳足跡等碳標識
認證。
3月8日,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發布關于征集“新三樣”碳足跡國家標準項目提案的通知,該通知稱,按照《建立健全碳達峰
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及《2024年全國標準
化工作要點》相關要求,進一步完善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及相關標準體系,加快提升我國重點產品碳足跡管理水平,有效發揮標準對產業的規范和引領作用。
通知明確,2024年“新三樣”碳足跡標準項目提案重點方向包括但不限于:電動汽車:整車制造、驅動電機、動力電池等關鍵產品碳足跡量化及產品種類規則標準研制;鋰電池:產品碳足跡量化及產品種類規則標準研制;光伏產品:光伏組件、電氣部件等關鍵產品碳足跡量化及產品種類規則標準研制。
意向申報的單位需填寫國家標準項目建議書和國家標準草案。據第一財經記者拿到的建議書文本,立項必要性包括但不限于: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需求;相關法律
法規、
政策規劃的要求;標準實施后重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分析。項目可行性包括但不限于:產業發展情況;有關技術的成熟度和經濟性分析;如果實施標準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影響較大,應進行綜合成本分析;已經具備的研究基礎和條件等。
碳足跡是用來衡量個體、組織、產品或國家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導致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的指標。產品碳足跡,屬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種,一般指產品從原材料加工、
運輸、生產到出廠銷售等流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擴大全國
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
202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的《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提出,以市場需求迫切、
減排貢獻突出、供應鏈帶動作用明顯的產品為重點,按照成熟一批、推進一批、持續完善的原則,積極推進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穩步有序擴大覆蓋產品范圍。
根據該意見,到2025年,國家層面出臺5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到2030年,國家層面出臺2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一批覆蓋范圍廣、數據質量高、國際影響力強的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基本建成。碳標識得到企業和消費者的普遍認同,主要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和碳標識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建議加快建立制造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推動國際銜接與互認。建立汽車行業統一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加快出臺
碳管理相關機制及政策,以及規范碳管理數字化平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推進碳足跡有幾個難點,一是產業鏈的上下游關聯性。所有的碳足跡必須要從產業鏈上來綜合核算,然后對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產品、每一個環節進行核算,跨區域、跨部門、跨企業的事情比較難;二是核算方法和標準的統一
問題。因為碳足跡涉及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不同產品,而目前,各部門的核算標準和
方法學,有的缺乏,有的不銜接等。
常紀文建議,推進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立,先從標準和方法著手,參考發達經濟體的標準和方法,與國際接軌,同時體現中國的國情和特色,與國家的發展階段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