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長足進展

2024-3-8 17:01 來源: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作者: 馬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位列其中,包括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和助力。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長足進展。同時,轉型金融也取得全國共識,政策制定等各項工作進入加速期。

  如何看待綠色金融發展取得的成效?推動轉型金融發展主要面臨哪些挑戰?如何看待碳金融的未來發展前景?針對這些熱點問題,全國兩會期間,《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嚴寶玉。

  《金融時報》記者:您認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效?轄內綠色金融發展有哪些好的經驗做法?

  嚴寶玉:目前,我國綠色金融“三大功能”逐步顯現,“五大支柱”初步形成,在支持經濟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綠色金融發展“底座”持續夯實。構建形成國內統一、國際接軌、清晰可執行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取得重要進展,并試點開展碳核算。二是激勵約束機制逐步完善。創設了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支持工具,全面開展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向綠色低碳領域。三是綠色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以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為主的多層次多元化綠色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四是國際合作持續深化。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標準、產品和市場的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多措并舉推動綠色金融創新實踐,有效助力四川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一是政策先行,統籌推進激活“動力源”。強化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實施“綠色金融專項行動”和“綠色金融債券發行計劃”,創設“川碳快貼”政策產品。二是重點突破,多措并舉建強“主力軍”。以提升金融機構能力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綠色金融評價的激勵引導作用,持續推動“標準、平臺、碳賬戶”建設,高質量組織金融機構開展環境信息披露報告編制,實現四川省21個市州全覆蓋,持續引導金融機構探索開展環境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推動金融機構創新環境權益類融資產品。三是點上開花,因地制宜發展“先行者”。支持成都申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在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綠色農業等領域加強探索。穩步推進省級綠色金融創新試點,推動試點地區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金融科技賦能等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的亮點經驗。四是多方協同,合作聯動創造“共贏局”。聯合省級部門舉辦多場氣候投融資對接會和宣傳活動。

  《金融時報》記者:近兩年,服務高碳行業低碳轉型的轉型金融呼聲漸起。您認為推動轉型金融發展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嚴寶玉:近年來,隨著綠色金融快速發展,服務高碳行業低碳轉型的轉型金融逐漸引發關注,但還面臨以下問題。一是前端基礎制度尚需完善。我國雖在部分領域發布了低碳轉型規劃和標準,但覆蓋的行業還不多,對轉型活動的分類還不明確,部分標準未考慮地區差異。二是配套機制有待健全。企業碳排放信息監測、核算、披露尚處于起步階段,對轉型活動效果的評估機制還不太健全,微觀轉型主體設立的轉型目標難以與宏觀氣候目標進行科學可信的基準比較。三是轉型金融服務能力不足。金融機構轉型服務能力較為欠缺,轉型金融產品創新、推廣、應用不足。低碳轉型融資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綠色債券、綠色基金運用較少,轉型投資基金規模普遍較小。

  《金融時報》記者:如何看待碳金融的未來發展前景?

  嚴寶玉:目前,我國碳市場尚處于起步和不斷探索完善的階段,在此過程中,針對碳資產的金融服務也在不斷創新。從四川的情況來看,近年來,金融機構圍繞CEA(碳排放權配額)等碳資產相繼進行了碳排放權質押融資、碳足跡掛鉤貸款等金融產品創新。但是,全國碳市場的參與主體還比較有限,難以避免流動性不足、價格發現功能發揮有限等問題。隨著產業基礎和配套機制不斷完善,我國碳市場和碳金融市場的前景十分廣闊。從市場角度看,市場交易主體的豐富、覆蓋行業范圍的拓展、配額分配方式的優化、碳信用市場的多樣化發展和碳期貨等衍生品的創新,將為碳金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從政策支持角度看,財稅和貨幣政策協同發力,鼓勵更多主體和民間資本進一步參與碳市場,并推動金融功能內置于碳市場,更好地發揮碳金融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