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政協委員張興贏將目光聚焦到全面提升早期預警能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我國地球綜合觀測系統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引發健康風險等這些重大課題。張興贏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團中國政府代表、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溫室氣體監測聯合研究組專家。
3月2日,70后張興贏通過微信給一財記者傳來兩張名片,一張的職務是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另一張的職務是
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掛任期二年)。當然他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全國政協委員。今年是他履職的第7個年頭。
從建議大氣污染科學治理、關注生態公平和經濟公平到地球觀測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因地制宜科學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科學施策,到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從聚焦農村地區防災減災、呼吁防范氣候變化引發的巨災風險,到推動城市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增強韌性,過去6年中,張興贏的17份提案100%被立項、100%得到部委回函辦理。
2023年兩會,他提出的關于加強城市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的提案,為國家在去年汛期應對極端強降水、極端高溫沖擊保障城市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具有預見性和針對性的建議。同年8月,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等八部門落實提案建議,聯合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2023年是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一年,顯著的溫升造成了去年全球各地極端天氣氣候災害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張興贏說,面對逐年愈加頻發的極端天氣氣候災害事件,當前人類社會自救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早期預警,只需提前24小時預警,災害損失就能減少30%。預警可以挽救生命并提供至少10倍的投資回報。
張興贏介紹,中國是各類自然災害頻發的發展中大國,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核定,2023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9544.4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454.5億元,與近5年均值相比上升12.6%。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并發、復合極端災害事件帶來的潛在級聯影響加大,對早期預警系統深度和廣度的需求日益增強。
張興贏在調研中發現,2015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國家預警發布系統。然而當前在各類突發事件監測、預警、風險提示發布上還缺乏細化的
法規、規章,傳播渠道對預警信息傳播責任也缺少法規約束。預警信息的“消息樹”特別是“發令槍”作用還未完全發揮作用。他建議加快制定全民早期預警中國計劃,健全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法制和機制,利用5G小區廣播、衛星通信、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手段,建立健全快速、精準、高效、統一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全面加強全民早期預警科技創新。
同時,在已經成熟的中國氣象和氣候觀測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謀劃中國地球綜合觀測系統布局的研究與設計,制定中國地球綜合觀測系統發展戰略,提升地球系統多圈層及其相互作用的綜合監測效能。
“當前,氣候變化引發的健康風險正愈發凸顯。”張興贏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健康影響,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熱門議題。研究表明,全球氣溫每升高1℃,登革熱的潛在傳染危險將增加31‰~47‰。
他介紹,氣候變化對我國人群健康影響的絕對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球前列,通過對我國272個城市的研究顯示,熱浪導致死亡風險增加7%。天氣驟變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風、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呼吸系統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4%、13%、12%、18%、4%、13%和10%。
“當前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還是一個新命題,在我國起步較晚。”張興贏說,目前部門間協調機制尚未完全理順,數據共享仍有壁壘,信息整合格局有待深化。
張興贏建議,建立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構成的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應對部際協調工作機制,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謀劃,形成工作合力。編制應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國家行動方案,統籌部署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監測預警。研究設立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重大科技專項,支持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應對的基礎研究、適應技術發展與試點示范等。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氣候健康領域科普宣傳與國際合作。深度參與國際治理和國際規則制定,主動引領和參與氣候變化健康議題話語體系建設,增強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