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全球氣候治理的必由之路

2024-3-1 12:42 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 柳天宇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全球氣候變暖的負面影響正在加速顯現,氣候變化形勢日趨緊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性,氣候治理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之一。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始終倡導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貢獻智慧與力量。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無法忽視的全球性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緊迫和最嚴峻的挑戰之一。當地時間2023年11月30日,世界氣象組織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顯示,至2023年10月全球平均近地表溫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值高1.40±0.12℃,全球氣溫升幅正不斷逼近2℃“臨界值”。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氣候系統不穩定性增強,對全球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基礎設施安全以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均構成長期威脅。

  氣候變化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2022年大約有3200萬人因洪水、風暴和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而流離失所。

  極端天氣事件也嚴重影響經濟發展。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1970至2021年間,極端天氣、氣候和水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3萬億美元。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在《2000—2019年災害造成的人類損失》報告中指出,2000年至2019年,全球共發生7348起重大災害,42億人受到影響,經濟損失約2.97萬億美元,這一數字遠超1980年至1999年間的4212起重大自然災害。目前世界經濟形勢不好,與氣候變化也直接相關,數百萬人正面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頻發強風暴和不穩定降雨所帶來的影響。北美、歐洲雪災嚴重,南美則經歷干旱,巴拿馬運河不得不限制通航。

  氣候治理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 

  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形成肇始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簽訂。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里約熱內盧召開,各締約方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定了氣候治理的最終目標與合作原則,即“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法律框架與制度基礎。

  現行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框架、《巴黎協定》為藍本,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巴黎協定》首次在法律意義上明確了氣候治理的“硬指標”,提出“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以內,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以內”。《巴黎協定》要求,各締約方應基于國情編制、通報國家自主貢獻,并盡力逐步增加貢獻力度;國家自主貢獻以五年為周期進行更新和定期盤點。這意味著在“共同”減排的義務之下,各國可以根據自身國情與能力“有區別”地作出貢獻,可以動員更多國家采取行動。迄今為止,《巴黎協定》190多個締約方均已提交國家自主貢獻計劃。全球氣候治理的主體不只限于主權國家,民間社會、私營部門、金融機構、城市和其他次國家級主管部門也可以參與氣候治理,這些非國家行為體正日益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行動主體。據全球氣候行動門戶網站統計,目前已有超過34000個公司、組織與民眾等非國家行為體加入了減排承諾。

  全球氣候變化關乎全人類的未來,合作共治乃題中應有之義。當地時間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屆締約方大會在阿聯酋召開。各與會方就多項議程達成“阿聯酋共識”,包括首次全球盤點各國落實自主貢獻的進程與差距、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適應目標框架等。其中,化石燃料轉型呼吁各國“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逐步減少能源系統中的化石燃料”。這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舉行近30年來,各國首次同意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同時,包括中國在內的近120個國家還簽署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承諾》,即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增加2倍、能源效率提高1倍。另外,在與會各方努力下,大會圍繞脫碳、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等議題推出了10項宣言、承諾及若干行動計劃。全球氣候治理正在進一步增強。

  全球氣候治理也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在國際格局失衡、國際秩序失范的背景下,全球氣候治理面臨集體行動困境。各國立場分歧仍存,發達國家認為氣候變化是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副產品,各國負有共同責任,不應區別對待;一些發展中國家強調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負有歷史責任,且具備更充足的資金和先進技術,理應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技術支持。氣候問題內生于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國均負有減排責任,但過度強調共同責任勢必導致減排義務分配不公平、不均衡,進而影響治理效能。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應對上述困難和挑戰、完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必由之路。

  應對氣候挑戰的中國方案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應對氣候挑戰的中國方案,對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至關重要。未來《巴黎協定》落實的最大痛點在于如何加大合作力度、彌合實際行動與科學目標的差距。“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習近平總書記于2021年4月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方案——“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基于此,中國在阿聯酋氣候大會上提出三點建議,即踐行多邊主義、加速綠色轉型、強化落實行動,為推動全球落實減排目標指明方向。

  中國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和原則,加強團結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中國堅決維護多邊主義、建設性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在阿聯酋氣候大會期間,中國積極響應大會主席國阿聯酋所提行動倡議,簽署包括《氣候與健康宣言》在內的5項行動宣言,并積極推動大會達成共識。

  中國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主動確定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增強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中國把雙碳工作作為增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民生福祉的新引擎,經濟發展含金量和含綠量顯著提升。清潔能源設備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中國生產了全球2/3以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約一半的風力渦輪機、70%的精煉鈷,貢獻了全球1/3的新能源汽車出口量。

  中國積極兌現承諾,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發展。自《京都議定書》簽署以來,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歷史表明,各國能否將政策轉化為行動,是全球氣候治理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中國積極發揮大國作用,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2015年中國政府設立了“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國與世界分享綠色技術和經驗,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支持“非洲綠色長城”建設;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支持發展菌草技術,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綠色就業機會。

  “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中國愿與世界各國風雨同舟、密切合作,攜手邁向綠色低碳的美好未來,為應對全球氣候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