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4-3-1 09:53 來源: 經濟日報

  長江沿岸九省二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讓“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黃河流域各省推進生態保護治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大河上下煥然一新。江河奔騰,鋪展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

  過去一年,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穩定改善。完成造林、種草改良1.25億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萬畝。超過300萬平方公里的陸域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累計建立近萬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02%。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只有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3年,北京PM_2.5年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連續3年穩定達標。面對整體不利的氣象條件以及多次外來沙塵影響,北京加強與周邊省區市聯防聯控,加快產業結構轉型、能源結構優化、車輛結構調整,一微克一微克地扣,讓“北京藍”成為常態。

  白洋淀水質連續3年穩定保持在Ⅲ類。控外源、截污染、引調水、防洪水、疏水系,讓白洋淀水“活起來”“動起來”,再現“荷塘葦海、候鳥天堂”勝景。

  “彩云之南”的大理,洱海像一只蔚藍純凈的眼睛,凝望著萬木蔥蘢的蒼山。水里實施水生植物種植、魚類增殖放流,岸上建設污水處理廠和高標準農田,洱海保護正從“一湖之治”向“系統之治”轉變。

  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國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出新步伐。

  過去一年,我國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_2.5平均濃度比2019年下降16.7%;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到89.4%,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

  過去一年,我國實現各區域重大戰略生態環保專項規劃全覆蓋。開展新一輪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保規劃編制,進行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合作交流機制,為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打下基礎。

  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等“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全面啟動。

  首批國家公園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藏羚羊、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長臂猿等標志性物種種群數量穩定增長,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穿山甲、黑麂等一批旗艦物種時隔10多年重新現身……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

  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根基

  綠色低碳發展,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過去一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全國碳市場達到預期建設目標,綠色“智”造成為風口……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更亮。

  先立后破,非化石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能源發展“含綠量”持續提升。

  新疆哈密,一陣風吹過,風機葉片轉動;甘肅嘉峪關,一束光灑下,電子在光伏板中流動。“絲路風光”源源不斷地為杭州亞運會競賽場館送上綠電。

  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達14.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超過50%,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可再生能源發電量3萬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三分之一;風電光伏發電量已超過同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突破15%。

  節能減排、增效,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標準創新,傳統產業綠色化水平全面提升。

  山東東華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應用水泥“工業大腦”,生產能耗指標、排放指標、質量穩定性達到行業一流。東華科技總工程師朱波介紹,“工業大腦”讓熟料線綜合能耗下降了6.73%,質量穩定性提高了28.48%。

  東華科技是成功創建綠色工廠的眾多企業之一。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在國家層面建成了綠色工廠5095家,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7%。

  向新而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斷壯大。

  2023年,我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蓄電池“新三樣”產品出口首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以“新三樣”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強勁,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

  從鄉村到城市,從廠礦到園區,從生產到生活,綠色低碳成為發展“關鍵詞”。

  綠色建筑服務生產生活,我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超過90%;交通運輸結構加快調整,“公轉鐵”“公轉水”深入推進。建設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航道,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

  從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夯實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到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從持續優化財政資源配置,落實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稅費優惠政策,到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從深化能源價格改革,推動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到健全綠色電力交易體系……綠色低碳政策體系日益完善。

  變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

  2023年,黑龍江省伊春市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以400萬公頃浩瀚森林、40萬公頃大美濕地、702條清澈河流而聞名的伊春,深耕森林生態旅游,構建現代化生態產業體系,持續釋放森林“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讓生態要素成為生產要素,生態優勢變為發展優勢。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一批又一批的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打開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空間,率先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以生態入“儲”,以資源抵“貸”。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發掘生態產品價值優勢,推動綠色融資創新。先后落地森林贖買抵押貸款、林權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多種生態權益金融業務,為“兩山”價值轉化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實現“綠水青山”可轉化、可增值。

  “生態好了,金山銀山也就來了。”山東臨沂蒙陰縣桃墟鎮百泉峪村黨支部書記方國明說。通過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百泉峪村生態產品總價值7270萬元,獲得整村生態授信4300萬元。如今,這個曾靠開采礦石過活的村子,依托蒙山生態資源優勢,打造鄉村旅游新亮點,年接待游客達2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4.2萬元。

  經過多年試點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出臺新規。EOD模式被認為是利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探索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模式創新。

  挖掘綠色“富礦”,更多探索已在路上。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與主體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制度設計的統籌銜接,完善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則和方法,建立生態產品保護、利用、流通、價值轉化與交易政策保障體系,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從理論到實踐的破題,正向縱深行。

  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讓更多“綠寶盆”變為“聚寶盆”,我國正不斷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圖景。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