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是中國政府統籌國內國際發展形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旨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聚焦制約中國不同類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問題,依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探索系統解決方案,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國內外同類地區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示范和經驗。
自這項工作啟動以來,按照國務院批復要求,在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指導下和有關國際組織、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與
深圳市、太原市、桂林市、郴州市、臨滄市、承德市、湖州市、徐州市、鄂爾多斯市、棗莊市、
海南藏族自治州11個示范區奮楫篤行。
2023年12月12日,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正式發布了《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年度報告(2023)》,全面梳理總結了示范區建設的主要做法和亮點成果。
6年來,創建了一批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平臺,落地轉化系列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成果,探索實施了多項可持續發展改革措施,經濟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匯聚增強,民生福祉顯著改善提升,城市更加宜居美麗,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經驗模式并在同類地區輻射推廣,示范區建設成效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成為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立足全球視野和現實需求取得五大顯著成效
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作為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下簡稱2030年議程)的一項重要工作,本質上是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是依靠創新統籌地方各項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在當今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可持續發展形勢下,示范區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緊迫的現實需求。
第一,2030年議程是當前全球在發展問題上最為重要的共識,是各方理念契合點和利益交匯點,是實現共同發展的紐帶,積極落實2030年議程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第二,中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依然嚴重,碳達峰
碳中和任務艱巨,2030年議程為我們破解當前的發展
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提供了思路,符合自身發展實際需要。
第三,科技創新正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要素,同時也是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危機等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根本途徑,中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探索可持續發展系統解決方案。
第四,可持續發展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世界上沒有普適的道路和模式,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發展類型多樣的國家,選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區開展試點示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方法和有效途徑。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示范區依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破解可持續發展典型問題、培育經濟新動能、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經濟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示范區緊密圍繞建設主題,積極響應“雙碳”目標等可持續發展重大部署,充分運用創新手段解決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瓶頸問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生態農業等領域涌現出一批新業態、新動能。
深圳將綠色低碳產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構建完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實現動力電池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智能光伏逆變器技術、鋰離子儲能技術世界領先。承德依靠關鍵技術研發與成果應用培樹綠色產業,綠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18年的39%提升到2022年的53%。臨滄市積極構建蔗糖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實現“一根甘蔗吃干榨盡”,并形成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強帶動效應的優勢產業集群。海南藏族自治州依靠科技力量在風沙肆虐的塔拉灘建設光伏園,逐步構建起了“光伏+生態治理+生態牧業”深度融合的綠色發展模式。
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今夕對比圖
二是美麗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各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水土氣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城市風貌整治積極開展體制改革和
政策創新,實施系列行動和工程,示范區藍天、碧水、綠地常在,涌現出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桂林圍繞漓江旅游無序發展問題和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行了“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籌各方利益”的“三統改革”,污水直排漓江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100%。
太原針對西部山區由于采煤沉陷、水土流失等造成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攻克植被恢復等多重技術難關,通過以地換綠的“二八”政策創新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使昔日的“垃圾山”轉變為太原市民的“后花園”。
湖州在全國率先實施“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計劃,主導制定的《美麗鄉村建設指南》成為國家標準。徐州積極探索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與多元利用模式,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巨大轉變。
三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明顯提升。示范區建設堅持以人為本,聚焦社會治理、健康促進、公共服務等基本民生問題,發揮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著力提升民生福祉。深圳加速推進城市數字底座和數據中樞建設,著力打造全市政務網絡“一張網”,以數字化方式解決民生訴求。承德針對偏遠山區群眾看病遠、看病貴的難題,整合醫療資源、優化服務管理、構建區域影像信息共享和遠程診斷的智慧分級診療系統,提升了基層患者就醫就診的及時性、有效性。郴州實施東江引水一二期、莽山水庫等工程,有效改善了200余萬人的飲水質量,城鄉供水一體化被評為“全國民生示范工程”。棗莊提檔升級“農村基礎設施網”,全面完成農村公路戶戶通、清潔取暖改造、供水供電供氣設施管網更新,讓農民生產生活更加便利。
四是示范區建設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國際社會密切關注示范區建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聯合國人居署、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以及有關國家對示范區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中國為其他國家落實2030年議程提供了新的經驗模式。西班牙《公眾》日報將示范區建設列為“中國現代化飛躍”的十大指標之一。
示范區建設經驗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關注、學習和借鑒,匯聚國際創新資源的效應、對外展示我國落實2030年議程成效和經驗的窗口作用日漸明顯。國內新聞媒體如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對示范區進行了大量報道,示范區建設提升了城市魅力和競爭力。示范區建設中形成的礦山修復治理、光伏+農業等典型經驗模式在周邊同類地區復制推廣,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帶動效應日漸顯著,已成為我國協同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沿陣地。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形成五大經驗
示范區建設之所以能取得顯著成效,從根本上說得益于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與地方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高度契合,得益于政府引導、社會各界共建共享的推動機制,得益于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的引領和驅動。6年來,示范區建設積累了五個方面的寶貴經驗。
第一,注重頂層設計,堅持多樣化布局。立足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千差萬別的現實國情,采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原則,著力做好示范區建設頂層設計。示范區建設內容既關注城市現代化治理,也關注鄉村振興;既關注生態環境建設,也強調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在布局上充分考慮了我國可持續發展不同階段和面臨的不同類型問題的代表性,也充分考慮了各地的可持續發展工作基礎。
第二,堅持以地方為主體,把解決制約地方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作為示范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示范區建設堅持“一城一主題”,圍繞地方發展實際需求確立示范主題,在示范區規劃和建設方案編寫過程中廣泛聽取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公眾等社會各方意見,使這項工作從一開始就順民意、接地氣。強調地方政府是示范區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鼓勵和指導各示范區所在省(自治區)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圍繞當地可持續發展現實需求出臺專門的政策措施。各地還主動成立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心、可持續發展創新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專門機構,為示范區重點工程項目落地提供支撐和保障。
第三,堅持問題導向,發揮創新在破解可持續發展難題中的核心關鍵作用。示范區建設注重聚焦可持續發展瓶頸問題,依靠創新探索系統解決方案,通過瓶頸問題的解決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這是示范區建設的基本思路,也是其有別于其他各類可持續發展實踐探索的鮮明特色。
基于此,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組建高水平專家團隊,通過決策咨詢和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為示范區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支撐;面向示范區落實“雙碳”目標、培育新經濟業態的關鍵技術需求,組織科技成果路演、綠色技術對接交流會等活動,促進國家科技計劃成果與風險投資、企業深度對接并在示范區落地轉化。促進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實施與示范區建設緊密銜接,為處于研發過程中的技術提供應用驗證場景。各示范區也立足自身區情持續加大創新投入,搭建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深入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
第四,注重上下聯動,構建社會各界共建共享推進機制。建立以科技部牽頭,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20個部門共同參與的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加強對示范區建設的宏觀指導和管理,各部門結合自身職責為示范區建設提供政策支持。考慮到示范區建設涉及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示范區既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大財政投入,又注重充分發揮
市場機制的作用,調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公眾等社會各方參與的積極性。多個示范區每年組織可持續發展宣傳月活動,通過示范區建設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等系列活動,使當地干部群眾深刻了解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意義,自覺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各項行動。
第五,堅持全球視野,匯聚國際資源助力示范區建設。自示范區工作啟動以來,各地堅持開放共享的基本原則,積極與國際社會交流互動,主動融入全球落實2030年議程的進程。桂林、深圳、郴州、臨滄等主動搭建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為深化示范區與東盟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落實2030年議程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發揮了較強的促進作用。科技部與聯合國經社部共同舉辦“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培訓班”,向20多個國家全方位展示了示范區建設的理念、方法和成效。示范區還通過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聯合國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多利益相關方
論壇等主動發聲,交流分享落實2030年議程的實踐經驗,擴大國際影響,拓展國際合作。
堅持不懈推進開創示范區新局面
盡管示范區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內生動力問題。持續、高質量推進示范區建設,需要示范區自身有強大的內生動力,核心是要全面形成多利益相關方共建共享機制,使示范區成為統籌各部門利益、回應社會各界關切、凝練多方力量的重要抓手。從調研分析來看,內生動力仍不夠強,在推進機制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是輻射帶動問題。向國內外同類地區分享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是開展示范區建設的主要目的。實地調研中發現,示范區在依靠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方面形成了許多好的經驗做法,但總結提煉能力不夠,宣傳推介力度不夠,對同類地區的示范帶動效應仍沒有充分發揮。
三是考核評估問題。示范區基礎條件差異較大,且各地的示范主題不同,如何因地制宜制定一套差異化的示范區評估方法體系,是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是國務院批準的區域層面協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建議在下一步工作中,結合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強化示范區工作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局、地方發展實際需求以及全球落實2030年議程重要行動的對接,完善建設與考核評估機制,進一步開創示范區工作新局面。
一是強化創新驅動,為破解可持續發展瓶頸問題蓄力賦能。完善由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共建共享機制,切實提升示范區建設內生動力。考慮建立國家科技計劃與示范區建設的聯動機制,依托示范區豐富的應用場景,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示范應用—產業化”全鏈條一體化實施的有效路徑,為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緊密結合探索路徑和模式。
二是完善示范區推動機制,激發示范區建設新活力。推動示范區以成立聯盟的方式形成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科技創新資源互補、產業互補、技術互補,增強示范區之間創新合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開展示范區評估方式方法研究,建立基于差異化評估結果的示范區激勵機制,促進示范區找準問題,完善舉措。
三是加強典型經驗凝練總結,發揮示范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做好示范區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經驗總結,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同類地區示范推廣。圍繞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搭建集高端學術交流、成功實踐經驗分享、科技成果推介于一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交流合作平臺,增強示范區輻射帶動能力,向世界講好可持續發展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