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全國各地持續加大污染防治攻堅力度

2024-2-29 11:12 來源: 中國環境報 |作者: 薛麗萍

2023年年底,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達六成左右;浙江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藍色循環”模式從全球2500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全國規模最大的土壤樣品保存庫——湖南省土壤樣品保存庫迎來50萬個土壤樣品入庫……

過去一年,全國各地持續加大污染防治攻堅力度,積極應對嚴峻復雜的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和氣象條件極為不利等多重壓力,戰勝諸多困難,讓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祖國大地呈現出天藍水碧、山河錦繡。

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治污攻堅方向更精準

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黨中央、國務院做好頂層設計,明確目標任務,列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為污染防治攻堅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對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系統部署。圍繞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等內容,提出了到2027年和2035年的目標要求。

第三個“大氣十條”——《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印發實施,明確堅持以PM2.5改善為主線,扎實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綠色低碳轉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由 “2+26”城市調整為“2+36”城市,重點城市調整為82個,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得到優化調整。

《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實施,謀劃了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流域和東南、西北、西南三大片區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總體布局,提出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三大類11項指標,建立起更加精準科學的流域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2023年,污染防治攻堅戰聚焦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按照環境污染時空分布特點實施分時段、分區域管控,做到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和措施精準。

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持續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結構調整和低碳轉型成為必由之路。2023年,高質量推進鋼鐵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成效顯著:累計完成4.2億噸粗鋼產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億噸粗鋼產能燒結球團脫硫脫硝、料場封閉等重點工程改造……

總磷是長江流域首要污染物。2023年,長江流域19省市制定總磷污染控制方案,以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精準識別流域范圍內總磷污染問題及其背后的癥結所在,瞄準重點行業、工業園區開展水污染防治整治。湖北宜昌實施130多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破解“化工圍江”。在磷礦富集的黃柏河流域先行先試,成立三峽實驗室磷石膏研究中心,全力破解磷石膏綜合治理難題。2023年11月,長江出宜昌斷面總磷濃度較2017年下降近60%。

入海河流總氮通量已成為近岸海域水質改善的關鍵。2023年,入海河流總氮減排成效顯著,近岸海域水質改善,50余條入海河流印發實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全國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2.2%,其中,環渤海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9.9%。河北省秦皇島市創新建立“一圖兩清單”全流域監管、“測查改”全鏈條管控、全過程監管等精準管控機制,有效管控入海河流總氮。2023年10月,秦皇島市6條國控入海河流總氮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5.7%。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里,根子在陸上。為管好陸源污染物進入水體的最后一道“閘口”,2023年,全國各地推進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累計排查入河排污口25萬余個。2023年3月,黃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啟動,生態環境部從全國調派了近300名人員,組成了97個工作組分赴各地開展現場排查。排查涉及7200公里岸線,近萬個排污口點位。

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6400余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完成了隱患排查“回頭看”,2058個地塊納入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管理,9000余個關閉搬遷企業騰退地塊納入優先監管清單,2616家企業納入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名錄。

樹立系統思維,推進協同治理,治污攻堅交出亮眼成績單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強化治污攻堅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方能取得最好效果。

2023年,全國各地著力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堅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開展了一系列治污行動。

遵循污染治理內在規律,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取得新成效。各地以PM2.5控制為主線,加大氮氧化物和VOCs協同減排力度,全國8.5萬個VOCs突出問題完成整改。強化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減污與降碳的協調性增強。

今年1月1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第一批城市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名單,共包括21個城市(區)、43個產業園區,涵蓋了資源型、工業型、綜合型、生態良好型等多種類型的城市,涉及鋼鐵、有色石化、汽車、裝備制造、新能源等多個行業。試點與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銜接,與綠色低碳發展要求相適應。

山東省生態環境規劃研究院在青島、濟寧等城市開展試點研究,劃定了VOCs與氮氧化物差異化管控分區,確定最佳減排比例,提出差異化管控策略,編制形成了重點行業幫扶手冊,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支撐。

區域的聯防聯控和協同共治交出亮眼成績單。京津冀污染防治全領域貫通、交界市縣全區域銜接的協同模式進一步深化。

2023年,生態環境部牽頭制定《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中長期規劃》,三地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的頂層設計持續強化。2023年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32、41、38.6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分別下降64.2%、57.3%、64.3%,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

長三角攜手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速綠色低碳發展進程。2023年12月,長三角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共同制定了《長三角區域污染物總量協同控制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區域污染物總量協同控制機制基本建立,并明確區域污染物總量的重點工程減排量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合作交流機制進一步深化。2023年8月19日,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座談會召開,推動協調粵港澳建立更加完善、緊密、務實的工作機制。

沿黃九省(區)同奏保護黃河“協作曲”。2023年10月27日,沿黃九省(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標準化戰略協作機制成立大會召開,推動黃河流域基礎標準互聯互通、生態環境標準聯防聯治,共商使用標準,聯合制定標準,協同實施標準。

建設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工程,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寶貴財富,是美麗鄉村的直觀體現和形象表達。過去一年,全國各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浙江“千萬工程”重要指示批示,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實事求是,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2023年,全國1.6萬余個行政村完成環境整治,800余個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得到治理。“小三格+生態溝渠+農田利用”的運用,讓湖北多地告別了農村生活污水直排;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立足干旱地區缺水實際,促進尾水資源化利用,“牟定模式”不斷“圈粉”……

解決身邊突出環境問題,治污攻堅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些環境問題雖小,卻事關群眾生產生活,關乎群眾幸福安康。

過去一年,各地集中力量攻克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改善的實際成效。

重污染天氣是百姓的“心肺之患”。2023年1月起,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通報中增加了全國及三大重點區域重污染天數比例情況、發生重污染天的城市名單及天數。通過信息公開,倒逼地方政府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城市黑臭水體是群眾身邊的煩心事。2023年,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向更廣范圍拓展,向深度延伸,向構建長效管理機制方向深化。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對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成效開展國家抽查,跟蹤督辦發現的183個突出問題,推動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70%以上。指導東部七省率先開展縣城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全國縣城黑臭水體清單初步建立。

多地聚焦餐飲油煙污染、惡臭異味治理,讓老百姓家門口的空氣更清新。四川省成都市致力打造“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名片,統籌推進美食之都建設和餐飲油煙污染防治;浙江省出臺重點領域臭氣異味治理工作方案,對工業、農業等領域臭氣異味重點源開展全面治理,組建“民間聞臭師”隊伍,構建“國標+民標”的臭氣異味評價體系。

當前,噪聲污染成為環境領域集中投訴的焦點。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出臺《“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不斷完善噪聲污染防治管理體系。過去一年,生態環境部積極推動噪聲投訴辦理工作,推動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探索投訴問題解決的新路徑。浙江省寧波市生態環境局首創工業噪聲監管“控制技術+指標體系+寧靜創建”新模式,切實改善聲環境質量;廣東省深圳市率先探索高密度超大型城市寧靜城市建設道路,城市夜間聲環境持續改善。

新污染物是治污攻堅的“新戰場”。2023年年底,我國已全面淘汰8種類重點管控新污染物的生產、加工使用和進出口,新污染物管控取得重要進展,有效防范了環境與健康風險。用于生產學生書包、塑膠跑道、兒童玩具等的短鏈氯化石蠟、國際上關注的全氟化合物中的兩大類被淘汰。此外,我國還限制全氟辛酸類實施用途,禁止用于防水防油的服裝、烘焙紙、胃鏡管等。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面向未來,污染防治攻堅戰仍要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迎難而上、接續攻堅,以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重點,實施一批標志性行動和創新性舉措,打幾個漂亮的標志性戰役,讓天藍、岸綠、水清、土凈的變化繼續在美麗中國各地上演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