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證監會統一部署下,滬深北交易所近日分別就《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指引》也稱為ESG報告)公開征求意見,強制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上市公司應在2026年4月30日前發布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
有業內人士表示,《可持續發展信披指引》意在督促上市公司在追求盈利的同時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指導上市公司更全面地揭示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成果。
據了解,未來我國三大交易所不斷豐富完善可持續發展規則體系、產品體系、服務體系,推動形成高質量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金融
市場生態已成趨勢。那么相關行業ESG 報告披露情況如何?
日前發布的《中國建筑材料行業ESG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125家有經營性業務的國內企業近三年發布的相關報告研究發現,建筑材料企業ESG信息披露日益規范,信息披露對于國際評級機構的框架以及SDGs(聯和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議題進行了積極響應,并逐步豐富了報告內容。
近三年建筑材料行業ESG報告發布比例逐年上升
據最新統計,按國內建筑材料行業分類標準,目前,我國在國內外上市的歸屬到建筑材料行業的企業共有130家左右。《報告》選取的125家企業中,有A股上市企業86家,A+H股4家,H股(
香港H股)33家,T股(
臺灣T股)2家。
北京國建聯信
認證中心有限公司(簡稱國建認證)以及妙投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簡稱妙盈科技)相關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3年5月,125家建筑材料上市企業中發布ESG報告和包含ESG信息的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合計占到上市企業總數的45.6%。
需要注意的是,其余企業雖然未單獨發布ESG報告,并不意味著其未對ESG信息進行披露。根據對相關公司年報的統計分析顯示,未單獨發布ESG報告的企業,絕大部分在年報中對環境與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相關信息進行了闡述。
《報告》顯示,近3年來,建筑材料上市企業ESG報告(包含CSR報告以及可持續發展報告等)發布比例持續上升。截至2023年7月,在建筑材料行業125家上市企業中,58家單獨發布了2022年ESG報告,比2022年增加7家,同比增長13.7%;較2021增加16家,增長38.1%。
綜合國建認證以及妙盈科技相關統計結果,對比A股和H股近兩年單獨披露ESG報告情況(含A+H股同時上市企業),A股企業平均報告率超過31%,建筑材料企業單獨報告比例43%;H股平均報告率超過51%,建筑材料企業單獨報告比例62%,而且建筑材料行業的單獨報告率普遍高于平均水平。
此外,相較于非國企而言,建筑材料行業國企及央企發布ESG報告更為積極。據統計,125家建筑材料上市企業中國有企業22家,其中12家單獨發布了ESG報告(包含1家央企),即樣本中國有企業ESG報告的發布比例為55%。其余103家非國有上市建筑材料企業中,有46家單獨發布ESG報告,占比45%。
從行業整體來看,水泥、混凝土等建筑結構材料類企業ESG信息披露質量相對較高。據統計,建筑材料上市企業主營產品涉及水泥、預拌混凝土與水泥制品、
玻璃、
陶瓷等25類,根據主營業務、生產工藝以及應用場景等原則,《報告》將企業對應劃分為建筑結構材料、建筑圍護材料、裝飾裝修材料、建筑材料設備設施、綜合
建材五個大類。
其中,主營建筑結構材料、裝飾裝修材料類企業ESG報告發布比例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主營建筑圍護材料、建筑材料設備設施類企業ESG報告發布比例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建筑材料企業ESG信息披露日益規范
ESG報告多參考氣候及可持續發展相關準則
《報告》顯示,建筑材料企業ESG信息披露日益規范,報告質量逐年提升,在充分響應交易所監管需求的基礎上,主動對標國際主流指標框架。
一些國內領先企業近年來開始逐漸引入 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TCFD (《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建議》)等國際主流披露框架,并回應相關評級機構關切的議題,一定程度上已與國外同行業企業不相上下。與此同時,部分建筑材料行業頭部企業已逐步建立了規劃完善的 ESG 治理體系,并付諸具體行動。
本報記者注意到,《報告》研究的125家企業中,不少公司采用了GRI作為首要依據。例如,華潤水泥控股有限公司、亞洲水泥(中國)控股公司、筑友智造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筑友智造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
據悉,GRI是目前相對最為全面、應用最普遍的ESG信息披露準則。以其為基礎,《報告》又對其中57家已發布2022年ESG報告的建筑材料上市企業實質性議題識別情況進行調查發現,57家企業識別并披露環境合規的比例為53.4%,排放相關披露比例為69.0%,能源披露比例為65.5%,廢棄物披露比例為69.0%,水資源與污水相關的披露比例為51.7%。
另外,研究發現,建筑材料上市企業ESG報告的環境類實質性議題存在較大差異,《報告》研究人員表示,這主要是由于企業的主營業務類型以及區域分布不同導致的。
從企業主營業務類型分析,水泥等建筑結構材料生產企業對于環境排放以及污染物管理予以高度重視,大部分樣本水泥企業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廢棄物排放以及污染物管理列為高實質性議題,這也是水泥企業的“兩高”(即高能耗高排放)特性所決定的;而裝飾裝修材料、建材設備設施類等企業由于
碳排放相對較少,企業普遍更為關注產品相關的廢棄物管理等議題,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化較少被列入高實質性議題。
從企業區域分布分析,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與生態環境條件,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建筑材料生產企業對議題的識別。例如
新疆地區的天山水泥將水資源管理列為“非常重要”議題,
云南、臺灣等熱帶、亞熱帶地區由于生態系統與物種多樣,當地企業多將生物多樣性納入“非常重要”議題。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業態和區域的建筑材料企業普遍認為環境合規是非常重要的實質性議題。
行業對于氣候變化等重點議題的識別有待加強
國內企業在披露質量與響應程度上與國外企業仍有差距
《報告》顯示,港交所響應氣候相關披露要求的建材企業達到 93.8%,披露范圍 1及范圍 2 排放量的企業達到 93%,環境目標披露率也高達 93.4%。
然而,《報告》選取發布2022年ESG報告的 57 家樣本企業進行研究發現,這些企業中披露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不足七成,僅有 29.3%的企業考慮了TCFD“治理-戰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框架,披露了相關氣候變化內容,建筑材料行業對于氣候變化等重點議題的識別還有待加強。這從建筑材料企業的 ESG 績效評價情況也可見一斑。
而《報告》選取 了MSCI(美國明晟公司)、CSA(標普全球下的企業可持續發展評估)、 富時羅素以及妙盈科技(以下簡稱妙盈)、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財大綠金院)5 家評級機構的績效評價體系,分析 了125 家建筑材料企業的績效評價結果得知,溫室氣體排放是5家評級機構對環境領域關注最高的議題。
近年來,隨著國內“雙碳”進程的加速,水泥行業在碳
減排技術部署、績效改善方面有較大提升,在實際成效方面,國內水泥企業當前無論是在碳排放強度以及工藝技術水平方面均處于全球領先。然而,從評級表現來看,國外企業卻普遍高于國內。
例如,納入MSCI 評級的我國建材企業共有 24 家,這些行業企業環境主題下碳排放得分普遍相對較低,有毒排放物與廢棄物得分較高。
不過,《報告》相關分析人士表示,國內外企業評分差異的出現,更多的是國內外企業所遵循的披露方法與對披露質量的要求不同造成的。
據悉,國外企業對溫室氣體排放信息的披露基本上以 TCFD(2023 年 6 月,ISSB 新發布《IFRS S2 氣候相關披露》,對 TCFD 框架進行了整合)為框架,國內企業近年來也開始逐步對碳排放信息披露進行規范化,如海螺集團 2021 年首次引入 TCFD 框架,對氣候變化風險議題進行識別與評估。不過整體而言,國內企業在披露質量與響應程度上與國外企業仍有差距。
從《報告》研究分析來看,國內企業在戰略和風險管理層面所披露的信息相對薄弱,在制定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過程中相對保守。
而上市公司進行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是未來的趨勢和要求。滬深交易所在《指引》征求意見中,也強化碳排放相關披露要求。即上市公司除披露應對氣候變化治理、戰略相關內容外,還應當進一步披露氣候適應性、轉型計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減排措施、碳排放相關機遇等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