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今日刊登了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的文章。文章稱,隨著近期油價暴跌以及其他能源價格的相應下挫,美國征收碳稅已是勢在必行。美國有討論碳稅的規模以及稅收如何運用的空間。但毫無疑問的是,以當前
碳排放零稅率為起點而增加的稅收將是可行的。
碳稅
問題的核心是承認那些使用碳基燃料或產品的消費者沒有承擔他們行為的所有費用。碳排放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在許多情況下,它們會造成當地的污染問題,這些問題又直接危害人類健康。
將化石燃料從地下開采出來既包含事故隱患,也帶來環境挑戰。盡管美國石油產量大幅增加,但仍是石油凈進口國,所以石油消耗增加提升了美國對中東石油生產國的依賴程度。
當我們駕駛汽車,烘暖房間或通過更間接的方式使用化石燃料時,我們大家產生了這些費用,卻沒有付費。由此可見,我們過度使用了這些燃料。這不是某種政府策劃的結論,而是
市場邏輯:不用付費的資源必然被濫用。即使政府不需要或者用不著這部分收入,它也可以通過征收碳稅、再返還社會的方式使經濟運轉得更良好。
雖然,總的來說,近期能源價格下跌對提高美國民眾收入是一件好事,但這的確加劇了能源過度使用的問題。征收碳稅的裨益因此也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一直以來人們就擔心,提高碳稅會對一些中低收入消費者造成不公平的負擔。比如,那些遠途開車的上班族、或者房屋供暖費用昂貴的人將承受過重的負擔。現在,這些群體已從能源價格下跌中獲得不少好處,所以征收相當程度的碳稅而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相對于6個月前的油價水平)是可行的。例如,汽油價格已下跌逾1美元/加侖。如果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征收25美元的碳稅,未來10年的稅收將超過1萬億美元,而汽油價格每加侖僅會提高約25美分。
一些人擔心對化石燃料征稅將損害美國的工業競爭力,并鼓勵產業外移。實際上,通過精心設計,美國將對所有進口商品的碳含量進行征稅,如果這些產品的出口國沒有對它們課征碳稅的話。美國應堅持其所征之稅不違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這樣美國就可以有資格鼓勵那些希望免受美國課稅的國家征收本國的碳稅,從而進一步支持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努力。
美國征收碳稅在其他方面也將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今年底巴黎召開全球氣候變化峰會之前,它將是非常重要的象征性一步。它將把討論引向通過采取協調一致措施提高碳使用的價格,并使討論避開復雜的“限額與交易”型機制,歐盟及其他地方的經驗已證明這類機制比預期的更難操作。
碳稅多大規模合適呢?在這一點上,征得太少比太多反而危險更大。一旦征稅原則被接受,其標準是可以調整的。如果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征稅25美元,每年將帶來大大超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1%的收入(1500億美元),這看起來是一個合理的出發點。
這些收入該如何使用呢?同樣地,在稅收原則上達成共識看起來更加重要。作者傾向于將這些收入平分,用于基礎設施投資和促進就業的稅收減免。每年增加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支出將為美國彌補此領域的投資不足做出巨大貢獻。將同樣數額的碳稅收入用于促進就業的稅收減免,可以大幅增加所得稅減免、顯著降低工資稅或兩者相結合。
關注氣候變化的進步人士應該共同支持把征收碳稅作為動員大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最重要一步。相信市場力量的保守派人士也應該贊同符合市場規則的碳稅。美國人應該希望在碳稅問題上發揮先鋒作用。現在正當其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