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碳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解析炒碳投資賺錢都有哪些風險影響因素

2014-4-7 09:36 來源: 南方周末 |作者: 袁瑛

在“低碳”概念風行之時,國內各種植樹、出行減排項目層出不窮。由于缺乏政府層面的監管,以及更具公信力的標準、測算方法,這些出于良好愿望的自愿減排交易背后恐醞釀著各種舞弊和投機風險。

時髦碳匯來襲

“碳匯”這一幾年前還是陌生的詞語,如今正風靡世界,人人拿來賺吆喝。

“海洋碳匯,我們每個人都能參與。”最近,浙江東海區漁政局的官員為海洋碳匯試點大作廣告。“個人認購碳匯的最低標準為200元,企業碳匯最低標準5000元。”

據了解,雖然目前海洋牧場正在報批,但前來問詢海洋碳匯購買的人已經絡繹不絕。在漁政局看來,“碳匯”可以吸引熱衷減排的企業和個人,將資金用于海洋牧場的建設和維護。

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而海洋碳匯顧名思義,則是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海洋中。

購買海洋碳匯只是各種自愿減排行為的其中一種,目前,人們更熱衷植樹減排、飛行減排以及旅游減排項目等等,以期通過這些活動抵消自己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碳中和”。

然而,一旦對這些項目細究起來,無不折射出了國內自愿減排市場的無知與混亂。所謂自愿減排,即指團體或個人為自愿抵消其溫室氣體排放,而向減排項目購買減排指標的行為。

據東海區漁政局覃姓負責人介紹,海洋牧場產生二氧化碳減排量的計算方法只是按粗略的標準——1噸藻類產生大約1.3噸二氧化碳來計算,此外,也無法提供第三方認證

美國環保協會中國項目負責人張建宇認為,自愿減排的核心在于減排過程中,用一定的方法學將它的碳減排額度計算出來,并得到第三方機構的認定。

即便并不具備任何一個條件,和國內很多碳匯項目一樣,海洋碳匯的認購表格已經掛在了網上。

來自國際第三方機構的研究報告稱,2009年,自愿減排市場的交易額已達到3.8億美元。然而,2007年至今,歐洲和美國碳補償交易中卻頻發欺騙和投機事件,自愿減排交易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歐洲)人們逐漸意識到了這是一個充滿了碳掮客、投資基金、銀行進行投機倒把行為的市場。”森林與歐盟資源網絡的研究員尤他·克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2009年,美國眾議院花費8.9 萬美元購買碳補償額,但之后決定停止國會大廈辦公室“碳中和”計劃。耐克公司也于2010 年放棄其碳補償計劃。英國議會則在2007 年的調查中,發現碳補償存在許多問題,并得出結論,碳補償交易“沒有全局性、可執行的標準”。

近日,在連續兩起碳詐騙案發生之后,澳大利亞政府已經開始對企業和消費者提出預警。“碳補償交易中出現明顯的舞弊行為,這將對澳大利亞公司的聲譽和財務狀況產生惡劣的影響。”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主席格雷姆·薩繆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自圓其說”的標準

和至今已百年的證券交易市場相比,自愿減排交易不過是一個襁褓期的嬰兒。目前,唯一捍衛自愿減排市場規范和透明性的是自愿減排標準,這包括國際自愿碳標準(VCS)、黃金標準(GS)、自愿性核實減排標準(VER+)等等。

然而,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健全,這些捍衛者們如今也面臨著自我監管、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

“自愿減排市場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一個全球的注冊系統,而CER(強制減排市場)有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EB)的注冊處,能夠保證市場流通中的碳額度不會重復買賣。”張建宇說。

如同空氣一樣,碳減排額度,看不見,摸不著。這樣,在沒有注冊處的情況下,“市場里所有買家和賣家都不知道在市場到底有多少個減排額簽發出來。每筆交易經過第三方認證機構審核之后,其報告只有買方和賣方知曉。如果賣方把這個報告再重新賣給別人,人們也無從知曉。”黃金標準中國區經理王亮亮說。

近兩年內,VCS、黃金標準開始設立注冊處,試圖從各自所涵蓋的市場份額保證來源的“唯一性”。即便如此,一個凌駕于各標準之上,全球或者各國統一的注冊處的缺失,依然無法保證一個自愿減排項目不在兩個注冊處同時注冊。

目前,北京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以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都建立了自己的注冊部,但各機構之間仍然缺乏信息共享平臺。

在這筆糊涂賬尚無法理清的同時,為各個標準所依賴、用來檢驗碳減排額可信度的“把關”環節——第三方實體認證(DOE),其公信度也在過去一年連遭打擊。

2010年3月,由于沒有嚴格把關所認證項目減排額度的“額外性”等原因,全球第二大認證機構德國TUVSUD公司被聯合國暫停其在全球的認證業務。1200多個受其認證的碳補償項目因此受到牽連。出于同樣原因,另外兩家認證機構——挪威船級社和瑞士通用鑒定公司也先后被聯合國暫停認證業務。

標準和第三方認證存在的缺陷,使得目前完全按照市場機制運作的自愿減排交易,合法性和公平性更遭質疑。

先天不足的交易

由標準和第三方認證構建的自愿減排機制本身存疑之外,更為外界詬病之處來自碳交易本身的痼疾,例如其“額外性”的認定和碳的測算和計量。

碳信用額度的“額外性”被視為一切碳交易發生的基礎。額外性,是指如果在沒有碳信用收益的情況下,減排項目就不會發生,此時這個項目就具備了“額外性”。

“可以說,沒有額外性,碳市場的倫理基礎就不存在了。”王亮亮說。

2009年8月5日,國內自愿碳減排的第一單交易引起了人們極大關注——天平汽車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購買了奧運期間北京綠色出行活動產生的8026噸碳減排指標,用于抵消該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來至2008年底產生的碳排放。

業內人士指出,所謂綠色出行活動就是政府在奧運會期間實施的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政策,這意味著,這個項目完全沒有額外性可言。

CDM系統的額外性也經常受到大家的質疑,更不要說自愿減排市場了。”王亮亮無奈地說道。

除卻額外性這個燙手的山芋之外,碳的測算和計量也是這個市場的缺陷之一。基于不同的方法學,碳測算的結果可能千差萬別。

“根本沒有方法學可遵循。”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助理龔俊松說,其交易所負責了該筆減排項目的交易。最終,項目核證方只能采用CDM機制中的“快速公交轉換系統”這一方法學進行測算。

一位碳交易從業人員坦言,“對于一個特定項目究竟能夠產生多少碳信用額度,這里沒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答案。”

自覺VS監管

自愿減排市場最大的特點在于“自愿”,從購買者來說,首要還是風險意識提高。

“伴隨著自愿減排市場的發展,只有消費者對于機制本身的了解到了可以判斷優劣好壞的程度,他們才可以作出更合理的購買。”VCS標準的CEO 大衛·安東尼奧里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郵件采訪時這樣說。

2008年,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就出臺了《碳交易與商業行為法案》的指導原則,從企業的角度約束其各種有關碳補償和中和的行為。

目前,大部分國家的做法,仍然是在利用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在一些人看來,浙江東海“森林碳匯”的項目本無可厚非,其項目的可信程度會直接反映在市場價格的表現上。“一個沒有第三方認證的項目,而且不具備科學的方法學測算,這樣的項目也很難獲得市場的認可。”王亮亮說。

事實上,黃金標準在業內較高的價格也正是來自于其更為嚴苛和繁瑣的標準體系。

然而,在目前這樣一個混亂、缺乏統一標準、測算和認證的自愿減排市場上,買家或者消費者能夠獲得的信息十分有限,來自更高層次的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將有助于國內自愿減排市場在發展的早期更加規范、透明和合理。

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在參加的一個公開論壇中曾明確表示,發改委正在制定國內自愿減排市場的管理規則,預計今年年底可能會完成這個制定工作。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