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中國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在
北京發布了《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3)報告》。據悉,該指數自2021年起每年對外發布,今年是第3次對外發布。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經濟帶發展事關全國發展大局。長江經濟帶沿江11省市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15年的45.1%上升到2022年的46.5%,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2023年10月12日召開的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為踐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助力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中國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持續發布“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
據介紹,該指數報告緊密圍繞沿江各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成果, “以創新謀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遠之勢”、“以協同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久之策“、”以產業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久安之基“為基線,宏觀與微觀視角相結合,將經濟、生態、創新、質量發展要素相綜合,通過大量有效數據和縱向橫向的維度研判、剖析,經過科學客觀的評價,最終形成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情況報告。《報告》在沿用往年評價指標體系的同時又進一步豐富了其內涵,從經濟發展指數、生態發展指數、創新發展指數、質量發展指數四大維度,設置8大二級指標,20項三級指標,2023年報告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并進一步優化評分項目,科學綜合評價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水平。
中國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院務委員、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該報告課題組執行組長劉暢指出,第四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后,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重視跨部門、跨地區的統籌協調,重視前期規劃方案的落實見效,成為政府新時期工作重點。因此,《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3)報告》將“對外開放(合作)指數”列入2023年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突出長江經濟帶110座城市綠色高質量綜合發展能力,為提高長江經濟帶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縮小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內陸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課題組成員呂旭紅表示,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中,33個位于長江上游地區,36個位于長江中游地區,41個位于長江下游地區。《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3)報告》采用指數計算、空間自相關分析、指數趨勢分析方法以及近三年地級城市大數據,對標全球城市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設定目標值與閾值,對長江經濟帶110座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能力進行了系統評估。《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3)報告》顯示,在110個城市中(不含州及省級直管縣),排名前20名的城市分別為:上海、杭州、蘇州、南京、成都、武漢、合肥、長沙、重慶、無錫、寧波、南通、常州、嘉興、南昌、揚州、貴陽、溫州、徐州、臺州。
此外,對標世界一流水平,《報告》認為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仍存在生態短板突出和城市群協同發展能力高度分化兩大
問題。中國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楊世軍指出,未來,長江經濟帶應以創新發展為驅動力,綠色發展為方向,以區域協調為紐帶,貫穿生態、經濟、創新、人才、民生等重點領域,全面提升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質量。
在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徑上,《報告》指出:要明晰綠色發展路徑,積極貢獻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方案。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守護“天然的綠色”;要打造“智慧的綠色”,著力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長江經濟帶基礎設施體系,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前瞻謀劃產業未來;要積極推動碳
減排,增添“轉型的綠色”, 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賦能長江經濟帶新農村。要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先行區;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帶;聚焦特色鄉村產業,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聚焦區域特色,培育區域特色公用品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特色帶。
要打造以“長江文化”為主題的全產業鏈。要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整體謀劃長江沿線文旅產業布局;要整合長江文化資源,創新“文化+”產業融合模式;要加強對接與協同,推動“長江文化”共建共享。
要以城市群建設引領長江經濟帶協同創新發展,扎實打造創新共同體: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跨區域協同。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建設城市間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構建城市協同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
要構建開放共同體,提升對外開放地位,暢通高效國內循環,開創“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長江經濟帶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必須要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內需體系,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基礎、以產業布局合理有序為支撐、以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為抓手、以管理機制優化完善為保障,努力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雙循環”的主動脈,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江經濟帶要繼續發揮高質量發展引領作用,貢獻高質量發展實踐樣本。
發布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上海
交通大學、中央財經大學、
四川農大等專家學者對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3)進行了深入研討,專家一致認為,中國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編制的指數報告,經濟發展指數、生態發展指數、創新發展指數、質量發展指數四大領域20個核心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數據詳實,邏輯嚴謹,在目前有關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評估體系中,維度相對全面、指標十分科學。同時,極為務實地對標上中下游城市群具體發展情況,進一步提升了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這一指數報告必將為相關部門制定發展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