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重啟對碳
市場的配合供需影響最大,預計有5000萬-1億噸CCER
減排量可進入市場交易
全國
碳市場在2024年步入第三個履約期,期間
水泥和電解鋁兩個行業將被納入。
在第一、二個履約期里,全國碳市場只納入了火電一個行業。業界曾預期“十四五”期間將把八大高耗能行業 (
電力、
石化、
化工、
建材、
鋼鐵、
有色、
造紙、
航空) 全部納入全國碳市場。據《財經十一人》了解,2024年有望將水泥和電解鋁兩個行業虛擬納入全國碳市場,其他行業目前沒有納入的時間表。
水泥和電解鋁兩個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具體
政策尚未完全確定,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納入全國碳市場之后,這兩個行業的企業先不用花費真金白銀交易
碳配額,而是會虛擬交易一段時間。
全國碳市場第一、二個履約期均為兩年,第三個履約期是繼續保持兩年,還是按照國際例改為一年,目前還沒確定。履約周期對新納入行業何時開始履約尤為關鍵。
在碳配額供需方面,2024年有兩大影響因素:一是管控企業的基準線如何劃定,二是CCER(中國核證減排量,可抵消碳配額)重啟后,會有多少CCER減排量上市交易。
水泥和電解鋁將成為首批擴容行業
目前,水泥和電解鋁兩個行業已經做好了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準備。《財經十一人》綜合多方信息了解到,2024年,這兩個行業將會與火電企業一樣,對2023年的
碳排放量劃定基準線,分配配額。
不同的是,水泥和電解鋁兩個新納入的行業前期將不會花費真金白銀交易碳配額,而是在模擬系統里虛擬交易配額。在其需要實際履約時,才會進入真實的交易系統。這兩個行業的實際履約時間待定。
選定這兩個行業新納入全國碳市場的原因是:工藝流程相對簡單,數據易得且準確度較高。
行業的碳排放報告與核查標準是全國碳市場擴容的基礎。2023年10月18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的通知》 (下稱《通知》) ,要求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七個重點行業的部分企業開始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
其中,建材行業包括非金屬礦物制品、水泥、平板
玻璃三個子行業;有色行業包括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解鋁和銅。
水泥、電解鋁和鋼鐵行業的碳排放將按照《通知》更新的技術文件核算,其他幾大行業則按照之前發的標準核算。同時,這三個行業的企業完成碳排放報告核查的截止日期是每年9月30日前,其他行業是每年12月31日前。
從目前的情況看,鋼鐵行業將晚于水泥和電解鋁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因為其生產工序流程相對更復雜,基準線劃定難度更大。有鋼鐵行業人士對《財經十一人》表示,鋼鐵行業體量更大,數據基礎還不夠成熟。
納入水泥和電解鋁之后,全國碳市場管控企業覆蓋的碳排放量將從約45億噸提高到超過60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的比例也超過六成。據中創碳投統計,中國水泥行業熟料生產碳排放量約13億噸,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3%;電解鋁的碳排放總量約6億噸,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6%。
水泥生產的碳排放量主要來自燃料燃燒,占水泥生產總量排放量35-40%,可通過提高替代燃料比例降低碳排放。電解鋁是有色金屬領域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占整個有色行業碳排放量的六成以上,其碳排放主要來自生產過程中的用電。
根據《財經》雜志、《財經十一人》、中創碳投聯合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在碳排放量前一百位的中國上市公司里,電力、水泥、鋼鐵三個行業合計有69家企業,碳排放量加總分別達到21.99億噸、9.85億噸、6.25億噸,合計占碳排放量前一百位的上市公司碳排放總量的75.48%。
全國碳市場擴容,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推動高耗能企業減排,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應對國際貿易對產品
碳足跡的要求。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 (CBAM) 于2023年生效,覆蓋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和氫這六種產品。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過渡期內,向歐盟出口這六種產品的企業需提交產品的碳排放量、在原產國支付的碳價等數據,不繳納費用。過渡期后,企業不僅要報告產品的相關數據,還要支付費用。
據海華永泰 (
北京) 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中國
碳中和50人
論壇特邀研究員吳必軒統計,以2022年的貿易額計,未來會被征收歐盟碳邊境調節稅的排名前十的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土耳其、俄羅斯、印度、中國
臺灣、韓國、美國、越南、埃及和烏克蘭。中國排名第一,出口額為199.6億歐元。
吳必軒表示,2022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為6260億歐元,其中“CBAM有形產品”占比僅為3.2%。CBAM對中國出口歐盟的影響雖然并不是很顯著,但它傳遞出了明確的信息——國際貿易中碳的因素越來越重要。
全國碳市場第三個履約期的基準線尚未確定,碳配額的供需緊缺程度也隨之待定。在前兩個履約期里,碳配額交易價格逐漸走高,交易量呈現“潮汐”狀態,即履約截止日期前交易量高,其余大部分時間交易量較低。
全國碳市場目前只有現貨交易,且受政策影響較大。目前來看,全國碳市場2024年的交易量仍將呈現“潮汐”狀態;在沒有較強刺激因素的影響下,交易價格預計不會有太大波動。
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統計,2023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年度成交量為2.12億噸。其中,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3499.66萬噸,大宗協議交易成交量1.77億噸。2023年12月31日是2021、2022年度,即第二履約期的履約截止日。2023年前7個月,碳配額交易低迷,8月以后市場成交量大幅攀升。一至四季度成交量分別占全年總成交量的2%、2%、25%、71%。
交易價格方面,2023年每日綜合價格收盤價在50.52-81.67元/噸之間。12月29日收盤價79.42元/噸,較2022年最后一個交易日(2022年12月30日)上漲44.40%。2023年市場成交均價68.15元/噸,較2022年市場成交均價上漲23.24%。
對全國碳市場2024年供需影響最大的是CCER的重啟。目前,有關CCER重啟的政策標準均已發布,只差審定
核查機構名單還未發布,所以CCER尚未正式重啟。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承擔CCER項目和減排量的登記、注銷等工作,北京綠色交易所負責CCER集中統一交易與結算服務。CCER系統與全國碳市場配額注冊登記系統已連接打通,此外還預留了地方碳市場、國際抵消功能接口。
審定核查機構的職能是:按照統一的
方法學審定和核查CCER項目的減排量,并出具項目審定報告。核定核查之后,該項目的CCER方可上市交易。
根據2023年10月19日生態環境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在2017年3月以前已經備案的CCER項目,可以在2024年底以前用于全國碳市場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2025年以后,只有新審定通過的CCER可交易并抵消碳配額。
計算CCER減排量的方法學,由生態環境部發布。目前僅發布了造林
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4個方法學。
中創碳投碳市場首席分析師林立身對《財經十一人》表示,預計全國有1—2億噸符合這四個方法學的年減排量。但受到項目開發經濟性、審核進度、業主心態等多種因素影響,能在2024年上市交易的CCER估計不到總開發潛力的一半。
在前兩個履約期,由于存量CCER供應較少,其交易價格接近碳配額價格。林立身認為,新的CCER供應上市之后,CCER價格相對碳配額將有所折價。
據中創碳投統計,2023年共成交CCER1530萬噸,比2022年上漲75.9%。2023年CCER交易價格約70—80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