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預計到2030年,光熱發電的度電成本可降至0.7元/度以下,2040-2050年下降到0.35-0.45元/度。”

2024-1-17 16:04 來源: 界面新聞

  “預計到2030年,光熱發電的度電成本可降至0.7元/度以下,2040-2050年下降到0.35-0.45元/度。”

  日前,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風光技術展望》(下稱報告)對“光熱發電”這一小眾可再生能源路線的發展作出了預測。這意味著,中國光熱度電成本至少還有一半的下降空間。

  光熱技術又被稱為“聚光太陽能發電 (CSP) ”,利用光學原理令大面積的太陽能集中,再由光熱轉換原理令太陽能換化為熱能,熱能通過熱機驅動轉換為電力

  “光熱發電具有長周期、大容量儲熱的特點,可以提供24小時穩定電力,發揮煤電機組基本負荷的供熱作用。”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環境學院教授魯璽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光熱電站可以利用儲能系統雙向連接電網,與風光互補發電,提高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比例。

  中國光熱發電行業尚處于大規模推廣的初期階段,不具備成本優勢,未實現成熟商業化發展,

  據魯璽介紹,目前新建光熱電站的度電成本為0.7-1元/千瓦時。聚光吸熱、儲換熱系統是決定光熱發電電價的重要因素,占據了整個光熱電站成本的77%。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志峰在上述會上表示,目前中國以槽式、塔式為主的光熱發電技術邁入了可以商業化的階段,接下來就是降低成本,完成產業鏈的商業化。

  報告稱,光熱發電的成本降低主要有三大驅動因素:一是研發和示范項目所帶來的技術創新和提升;二是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帶來的產品組件成本的下降;三是更大規模電站的開發帶來的規模化效應。

  據王志峰介紹,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國共有42個光熱發電項目正在建設。

  據CSPPLAZA光熱發電網統計,截至2023年1月,中共有28個在建/推進中光熱發電項目。這意味著,2023年中國增加的在建光熱發電項目或達14個。

  此前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中國在運的光熱發電項目僅有8個,總裝機規模588 MW。

  上述報告建議,政府應為光熱發電產業提供資金、電價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以加速該行業的產業化和商業化。

  對于目前的光伏技術趨勢,魯璽也在發布會上給出預測:“到2030年,TopCon和異質結電池技術的市場占比有望從2022年的11.8%提升到74%,成為主流的光伏技術產品。鈣鈦礦與硅電池結合形成的疊層電池,也是未來鈣鈦礦電池技術發展的一個方向,它的轉換效率有望大幅提高到35%。”

  針對中國風光整體發展,報告預計,2024-2030年,中國風力、光伏(含光熱)發電裝機量將增長兩倍。到2030年,風光總裝機量將占所有電源的45%,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將提升至27%。

  根據電力規劃設計總院2023年8月底發布的報告,2022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量分別為7624億千瓦時和4251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比重分別為8.8%和4.9%,合計占比13.7%。

  報告稱,到2060年,風光裝機量將占所有電源裝機規模的83%,發電占比超過65%。

  報告表示:“2024-2030年這一階段,迫切需要快速發展與風光相配套的制氫和儲能技術,促進風光消納,以降低相應成本,并逐步建立新型電力系統”。

  對于風能、太陽能接下來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國網能源研究院國網三級顧問、原副院長蔣莉萍在會上表示,風能及太陽能是低碳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互之間是“我們”的關系,不能再是“你”“我”關系,需要共同以安全可靠供電和實現經濟轉型為目標,打造新的電力生態格局,包括構建適應未來發展及新格局的市場機制。

  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李瓊慧表示,除常規的電能量市場、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外,還需建立容量市場和綠電市場,后者可以把一部分新能源的發電成本向用戶側疏導,提升新能源可持續發展能力。

  上述報告還對不同地區的風光裝機占比,作了預測。

  報告預測,到2060年,東北地區將以風力發電為主,風電裝機占該地區電源裝機的60%以上,主要原因在于太陽輻射有限但風力資源豐富。華北、西北太陽能和陸上風能資源都豐富,屆時預計60%的電源裝機量將來自太陽能裝機,30%來自風電裝機。

  南方省份因海上風電資源豐富,預計風電(主要為陸上山地風電與海上風電)的裝機量將達到該地區總裝機量的30%。

  華東除海上風電資源外,還有較多適合鋪設分布式光伏的工商業和住宅建筑面積,屆時該地風光裝機量占比將達到七成,其中風電占30%、光伏占40%。

  西南省份由于資源條件限制與充沛的水電資源,風光的裝機量和發電量都將僅占20%左右。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